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說文解字》字典

☆ 2023/10/13 累積修正更新,原連結請重新下載。
五、六年前為了閱讀的需要,我製作了初版的《說文解字》字典,但一直不是很滿意。直到兩年前相關的製作技巧、經驗都逐漸成熟,於是決定重做。我以 蔣門馬老師相贈的《說文解字》綜合檢索系統離線版資料為底稿,整合舊版資料,經過修整、訂正大致完成了一個雛型。之後的兩年,陸續擴充、修正,慢慢形成了今日字典的規模。為了讓更多對於漢字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利用此字典,徵得 蔣老師的同意,在兩年後的今天正式公開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朋友了解一些漢字的本源。


本字典的原始數據主要取自白雲深處人家 蔣門馬先生相贈的《說文解字》綜合檢索系統離線版,經過修整、訂正,並合併了若干其他來源的資料而來。寧波 蔣門馬先生耗費了多年的時間與精力,收集整理成極為完整的說文解字資料,承蒙相贈,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多有說明、指正,不勝感激。

綜合檢索系統的原始數據有不少瑕疵,像陳昌治本的頁碼,是從四拼版頁碼換算而來,所以只有奇數沒有偶數。通訓定聲、說文義證頁碼也多有錯誤。經 suns99 兄出手相助,修復了陳昌治本頁碼,並增補了《說文解字校箋》、《說文解字注》(許惟賢本)的頁碼。《繫傳》文字也多有錯漏,原稿多處「云」誤作「雲」、「咸」誤作「鹹」,已人工粗略排查一遍。而《段注》文本文句缺漏甚多,不甚理想,後來找到志攀兄建立的 github,大規模修整後,取代了缺漏的段注文本。

整部字典以三本主要的《說文解字》著作——大徐本、小徐本(《說文解字繫傳》)、段注本(《說文解字注》),並立為經,而以其他的輔助資料——書籍頁碼、相關附註為緯,交織出一個綿密的參考網絡。每一次查詢都能看到這三個版本的異同,如果備有各版書影還能快速參閱各種刻本原貌,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清代「說文四大家」的頁碼索引一應具全,對於《說文解字》的研究,這是一個很方便的查考工具。

大徐本的文本經過 蔣老師多次的修訂,質量最好。字頭的篆字部分,我則取了汲古閣本的截圖來呈現。三千六百多條相關附註則多是引用小學堂字形演變的數據(底本應該是漢語大字典),再經訂補而來。

小徐本的文本質量較差,錯漏較多,基本上是以述古堂本為底本。字頭的篆字部分,我則取了祁寯藻刻本的截圖來呈現。

段注本的原始源頭是日本學者的整理,雖經多手整理,但仍有三千多個缺字待補。後來 蔣老師出手幫忙,把這些缺字補錄一遍,方成現狀。字頭的篆字部分,我則取了經韻樓本的截圖來呈現。

許多《說文解字》的線上查詢工具,只有文本,沒有篆字字頭。須知許慎的整部《說文解字》,奠基於小篆字形,缺了篆字的對照是無法真正理解《說文》內涵的。所以製作這部字典時,我特別注重篆字的部分,儘量以原書的截圖來呈現,而不取現成的字型(例如北師大的說文小篆字型)來套用。

有關《說文解字》的各種書籍版本,在 蔣老師的 《說文解字》綜合檢索系統 網頁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至於各本著作的頁碼,除了繼承自 蔣老師的數據再修訂外,我自己也新製了若干,後來得到一眾好友的熱烈響應、支援,古、今相關著作陸續累積至三十餘本(將來有機會的話還會持續增加),表列如下:
  • 宋・徐鉉《說文解字》藤花榭本
  • 宋・徐鉉《說文解字》續古逸叢書本
  • 宋・徐鉉《說文解字》丁晏跋宋刻元修本
  • 宋・徐鉉《說文解字》孫星衍本
  • 宋・徐鉉《說文解字》汲古閣本
  • 宋・徐鉉《說文解字》陳昌治本
  •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祁寯藻刻本
  •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述古堂景宋寫本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韻樓本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商務印書館,1937)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補遺》
  •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連筠簃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崇文書局覆刻本
  •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續修四庫全書本
  • 清・蔣和《說文字原集註》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
  •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甲寅京師補刊本
  • 清・毛際盛《說文新附通誼》
  • 王貴元《說文解字校箋》(學林出版社,2002)
  •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上下冊(岳麓書社,2002)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全四冊(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 羅君惕《說文解字探原》全十冊(中華書局,2013)
  • 蔣人傑《說文解字集注》全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王平、李建廷《說文解字》標點整理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 崔樞華、何宗慧 標點注音《說文解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全二十冊(中華書局,1988)
  • 季旭昇《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2014)
  • 章太炎《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中華書局,2008)
  •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全十二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李圃、鄭明《古文字釋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感謝 蔣老師、瑾昀、捕風兄、suns99兄、阿良兄、州吁兄、偉明兄,可能還有一些間接幫忙或者我遺漏的朋友,沒有這些朋友也就成就不了這些成果。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對大、小徐的說文多有修訂,甚至有不少篆字字頭都有更動。我參閱了多篇相關論文,把經段氏改篆的字頭特別標示出來,提醒查閱時多加注意。

請參閱一系列四篇「漢字使用環境的建置 ㈠ —— 顯示篇」、「漢字使用環境的建置 ㈡ —— 輸入篇」、「漢字使用環境的建置 ㈢ —— 辭典篇」、「漢字使用環境的建置 ㈣ —— 開卷篇」的說明安裝字型與相關工具,以利完整顯示和輸入查詢。字典中用到了不少目前 Unicode 尚未收錄的漢字【註①】,目前只有配合全明體或全宋體才能完整地顯示。

詞條總數:17386
字頭數目:9866
序跋附錄:1
圖片數目:32574
連結數目:7620
下載連結:說文解字.zip

林林總總,歷經兩年時間的點滴累積,我與多位好友合力完成了這部再改版的《說文解字》字典,現在無條件地公開分享出來,樂見學術研究、教育工作、個人閱讀這方面的運用,但請勿用做任何形式的商業營利行為。希望這些寶貴的資料能更方便地被大家運用,也請有使用的朋友能將發現的瑕疵、錯誤反應給我知道,以利我後續的修正。

最後,將一些製作過程中記錄的工作日誌附在這裡,做為一個回憶與紀念:
  • 2017/05/04 段注整合完畢,瑕疵仍多。未輸入的缺字統一用 ※ 表示,有三千多個 ※。經韻樓段注頁碼尚有近五百頁需人工查驗才能整理出各頁字序。
  • 2017/05/05 段注本的篆字,有些跟大徐本並不相同,因此把段注本的篆字圖片整合進來。
  • 2017/05/09 阿良兄贊助兩本頁碼:《說文解字考正》、《說文解字今釋》。經韻樓本的頁碼梳理完成、訂出各頁字序。更動六百多個說文的代表字頭,儘量選用接近篆字字形的字元來做為代表字頭。
  • 2017/05/19 suns99 兄幫忙完成了《說文解字約注》的頁碼。
  • 2017/05/22 瑾昀及阿良兄提供了《說文新證》、《古文字詁林》的頁碼。須注意《說文新證》是配合 2014 年的版本。
  • 2017/05/31 代表字頭利用漢語大字典的字頭數據再次修訂,儘量以現今的通行字做為代表字頭。402 個大徐本的新附字,在字頭右上方加上「(新)」標示。將大徐本的反切、頁碼移至正文區段,使【大徐本】、【小徐本】、【段注本】三區平衡並立。頁碼資訊不斷增長,嘗試用折疊隱藏的方式來解決。將漢語大字典的說文附注(近三千條,數據取自小學堂再經訂補)吻合進來,提供更豐富的相關補充。參考相關論文,將 120 處段玉裁改動篆字的字頭標示出來。
  • 2017/06/06 利用小學堂數據再核對一次,調整近三百個通行字頭,補了三百多條遺漏附注,另增補 382 條說文新證(節錄)附注,附注數目來到 3680 條。另 19 個新修字加上標註、訂正若干錯誤。
  • 2017/06/09 利用多份數據來還原《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紙本順序頁碼、訂出各頁字序,筆記的部首部分目前沒有加進來。
  • 2017/10/30 州吁兄提供了《說文解字探原》、《說文解字集注》兩份頁碼索引。
  • 2017/12/18 收到 蔣老師的《說文解字注》校訂文本,花了兩天時間重新整理、吻合。根據 蔣老師的整理,新增了兩個段注 "假" 字頭。
  • 2018/11/05 完成《說文解字(施謝捷版)》。根據網上流傳甚久的一份 Word 文件所做,作者為古典文獻的專業學者施謝捷教授。內文綜合了大、小徐,極有參考價值。(未得施謝捷教授同意前,不對外發布分享)
  • 2018/11/08 偉明兄提供了《古文字釋要》、州吁兄提供了《說文新附通誼》頁碼索引。
  • 2019/01/28 花了一個禮拜時間整理,把《繫傳》篆字吻合進來。suns99 兄提供了《說文解字》標點整理本、偉明兄提供了標點注音《說文解字》頁碼。
  • 2019/02/25 花了兩天時間把蔣老師提供的另一版《通訓定聲》頁碼重新整理吻合,替換錯誤很多的舊版《通訓定聲》頁碼。
(工作日誌並不完整,有時發懶、有時忘了記錄,呵呵!)



【註①】在辭典中若使用了「全宋體」的補充漢字,我一律標示為紅字,以提醒使用者注意。這些補充漢字並非 Unicode 官方訂定的通用標準,故於論文、著作一類的正式場合引用辭典內容時,請特別小心處理、標註,以免參閱者看不見該補充漢字。




13 則留言:

  1. 您好,請問「蔣注」是代表哪位研究者的註釋呢?感謝。如圖:https://i.imgur.com/k1ZSSxF.p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蔣老師的《說文解字》綜合檢索系統裡有這些備註,不確定出自誰手(或許是蔣老師的閱讀筆記),故暫記在 "蔣老師帳下",名之曰「蔣注」,呵呵!

      刪除
    2. 已向蔣老師求證,這些備註確實為蔣老師所加。

      刪除
  2. 您好,查「頁」字」,段注:】大徐本此下有𦣻者䭬𩠐字也。--->請問】是多出來的嗎?感謝。附圖:https://i.imgur.com/8Q0d2fJ.png

    回覆刪除
  3. 謝謝您無私分享這麼好用的字典,由衷感激!
    想向您請教:
    一、我平常在電腦上較喜歡使用GoldenDict字典軟體,但在這個軟體中,無法打開此字典內摺疊起來的各版本頁碼,點擊可見頁碼也無法透過GoPage打開PDF。
    二、承上,在GoldenDict中,全字庫字形無法正常顯示,都是豆腐。
    上述問題不知道有辦法解決嗎?
    當然,換用MDict就沒有上述問題,但GoldenDict的功能較多,若能只使用這個軟體,更加方便。
    再次感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4. 您好,在论坛有见到朋友发布您制作的佩文韵府词典,但是链接已过期,能不能分享一下呢?万分感谢!

    回覆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老師您好:
    我近日將要出版一本《說文段注通檢》拼音、部首的工具書,留言有字數限制,我先留下我書的 許翁叔重說文解字敍 請您先初步了解一下。
    敍曰
    古者庖犧〔paoˊxi〕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㠯(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䋣(繁〔fanˊ〕),飾偽(詐也)𦹩(萌〔mengˊ〕)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蹄〔tiˊ〕)迒(〔hangˊ〕,見迒而知其為兔)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㠯乂(乂〔yiˋ〕,治也),萬品(眾庶也)㠯察(覆審也),葢取諸夬(〔guaiˋ〕分決也);夬,揚於王庭。言文(書契)者宣教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㠯施祿及下(謂能文者則加祿之),居德則忌也(謂律己則貴德不貴文也)。

    倉頡之初作書,葢(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zi〕孳孳汲汲生也)乳而寖(浸〔jinˋ〕漸也)多也,箸(著〔zhuˋ〕)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謂如其事物之狀也),㠯迄五帝三王之世(黃帝而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帝舜,為「五帝」;夏禹、商湯、周文武,為「三王」),改易殊體,封于泰(大)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𠈃(保〔baoˇ〕)氏敎國子,先㠯六書。一曰𢫾(指)事。𢫾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二 𠄟 (上下,古文也)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jieˊqu〕,屈曲也),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㠯事為名,取譬(〔piˋ〕)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㠯見𢫾撝(〔zhiˇhui〕,所指向也), (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之類而一其首),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恉略同,義可互受相灌注而歸於一首。),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寄也)事,令長是也(許獨舉「令」、「長」二字者,以今通古,謂如今漢之縣令,縣長字即是也。)。

    及宣王大史(官名)籀(〔zhouˋ〕人名)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朙(明)述《春秋傳》,皆㠯古文,厥(〔jueˊ〕假借字,其也)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jiˇ〕,另有巳〔siˋ〕、已〔yiˇ〕。作者按:三字可如此記憶,巳封、已中、己通),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韓、趙、魏、燕、齊、楚、秦);田𤲮(疇〔chouˊ〕)異畮(畝〔muˇ〕)、車涂(途)異軌、律令異灋(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書同文),罷(遣有辠〔zuiˋ〕也。辠同罪)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yuanˊ〕歷篇》,大史令胡毌(〔huˊguanˋ〕姓氏,或稱 〔huˊmuˇ〕、〔huˊwuˊ〕)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精簡也),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diˊ〕)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shuˋ〕守邊也)役,官獄職務䋣(繁〔fanˊ〕),初有隸書,以趣(〔quˋ〕疾走也,方便快速之義)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即新莽之「繆篆」也),六曰署書(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七曰殳(〔shu〕,云杖者、殳用積竹無刃)書(古者,文既記笏,武亦書殳),八曰隸書。漢興有艸(草)書。《尉律》(漢廷尉所守律令也):學僮(童〔tongˊ〕)十七㠯上,始試,諷(謂能背誦《尉律》之文)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吏)。又㠯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大史令也)并課(合而試之也),冣(〔juˋ〕聚。此字諸家註釋各異,讀者自辨)者以為尚書史(尚書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書)。書或不正,輒〔zheˊ〕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謂不試以「諷籀尉律九千字」也),小學不修,莫𨔶(達,莫解)其說久矣(後不試,第聽閭里書師習之,而「小學」衰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changˇ〕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爰禮)等百餘人(徵天下通小學者),令說文字未央廷中(各令記字於庭中),㠯禮為小學元士(孝平紀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厤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艸》,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敎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黃門侍郎楊雄,采㠯作《訓纂〔zuanˇ〕篇》,凡《倉頡》㠯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王莽新朝)居攝,使大司空甄〔zhen〕豐等校文書之部,自㠯為應制作,頗(〔po〕很,相當地)改定古文。時有六書(與《周禮》𠈃氏「六書」,名同實異):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miaoˇ〕所作也;四曰左(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miuˋ〕篆,所㠯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㠯書幡信(「幡」,當作「旛」。漢人俗字,以「幡」為之。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卩〔jieˊ〕。)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dingˇyiˊ〕,其銘即歬(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佀(似)。雖叵(〔poˇ〕不可也)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禮記》鄭注曰:口毀曰訾。),㠯為好奇者也。故詭(「詭」當作「恑」,變也。)㪅(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㠯燿(耀)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義),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犬吠聲,鄙也)曰:馬頭人為長(謂「馬」上加「人」,便是「長」字會意),人持十為斗(今所見漢「隸書」字,「斗」作「升」,與「升」字「什」字相混),虫者屈中也。(本像形字,所謂「隨體詰詘」。隸字只令筆畫有橫直可書,本非从「中」而屈其下也。)

    廷尉說律,至㠯字𣃔法(猶之「說字解經義」也),苛人受錢(謂有治人之責者而受人錢),「苛」之字「止句」也(「苛」從「艸」,「可」聲,假為「訶〔he〕」字,並非從「止句」也。而隸書之尤俗者,乃訛為「 」。說律者曰:「此字从止句。句讀同鉤,謂止之而鉤取其錢。」)。若此者甚眾(不可勝數也),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啚(鄙)夫,翫(玩〔wanˊ〕)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藝文志》曰:「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怪舊埶(〔yiˋ〕藝)而善野(鄙略也)言,㠯其所知為祕妙(妙,取精細之意)。究(窮也)洞(「洞」,同「迵〔dongˋ〕」;迵者,達也。)聖人之微恉(意也),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胡亥即位事),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beiˋ〕亂也)哉!

    《書》(《尚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zaoˊ〕。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論語.衛靈公篇》文。)。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邪〔xieˊ〕)辭,使天下學者疑(《藝文志》曰:「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寖不正。」)。葢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歬(前)人所㠯垂後,後人所㠯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篇》文),「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易.𣪠辭傳》 文)。今敘篆文,合㠯古籀(許重復古,而其體例不先「古文」、「籀文」者,欲人由近古以考古也),博采通人,至於小大(《論語》云:「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是也),信而有證(《中庸》曰「無徵不信」。可信者,必有徵也。)。稽譔(〔zhuanˋ〕專教也;「譔」音與詮〔quanˊ〕同,詮,具也)其說,將㠯理群類,解謬誤、曉(明之也)學者、𨔶(猶通也)神恉(意也)。分別部居,不相襍(雜〔zaˊ〕)廁也。萬物咸覩(〔duˇ〕見也),靡不兼載,厥誼(義)不昭,爰朙(明)㠯諭。其偁(揚也)《易》、孟氏;《書》、孔氏(孔子有《古文尚書》);《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我的email如下,hengfachu@gmail.com,或者微信ID:hengfachu

    回覆刪除
  7. 第二篇序文係將楊公家駱的序文全文照刊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序 楊家駱

    劉歆《七略.六藝略》之《六藝》,指《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又有、《論語》、《孝經》、《小學三類》,則附隸於六經者也。蓋《論語》記孔子之言行,固治六經者所必習;而漢自惠帝起廟諡[shiˋ]多加「孝」字,可見特重《孝經》之意,此類中著錄者,實非僅《孝經》;其專收幼童識字教本者,則稱之為「小學」。至《孝經》類之有《弟子職》,固可相依以附著,獨有《五經雜議》、《爾雅》、《小爾雅》、《古今字》四書,則皆羣經總義之屬,其書既少、不能自為一類,遂附之於《孝經》後。謂《爾雅》、《古今字》為羣經總義,不僅以其次《五經雜議》後,歆實別有解說,其言曰:「古文應讀《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今見《漢志.書》後序)。

    《小學》類如《史籀[zhouˋ]》十五篇、《蒼頡》一篇(合、《蒼頡》七章、《爰歷》六章、《博學》七章而成,亦稱、《三蒼》)、《凡將》一篇、《急就》一篇、《元尚》一篇、《訓纂[zuanˇ]》一篇,皆幼童識字教本;《八體六技》及《別字》十三篇,亦皆取助識字之書;又〈蒼頡傳〉一篇著錄於最後,則訓釋識字教本者,故《漢志》依例於其後增入《楊雄蒼頡訓纂》(此「訓纂」二字,與《訓纂篇》因篇首有「訓纂」二字命以為篇名者不同,而為纂輯其訓釋也)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故〉一篇,班固曰:「入楊雄、杜林二家、三篇」,是可證也。

    循上說,後漢許慎(西元?-121?年)於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作〈後序〉,建光元年(西元121年)病中命子冲上之《說文解字》十四篇及〈後序〉一篇,如出於前漢,《七略》或將著之於《孝經》類《古今字》後,即視之為羣經總義,而不列之於「小學」類。蓋以訓詁書(包括《爾雅》等),字書(包括《說文解字》等)、韻書(包括《切韻》等)合為一類,係出後世逐漸將「小學」類擴大而成,初非歆之本意。然學術愈研而愈精,載籍愈後而愈繁,此特就剖判流別立言,其實積重難返,不必尋源而廢流,且在今日,即由訓詁、字書、韻書三屬組成之「小學」類,亦早已不能概括語言文字學之全面矣。

    在西安半坡所發見陶器上刻畫之符號,是否可證中國在六千年前已有文字之萌芽,雖有疑問,但三千餘年前之殷墟卜辭,已為成熟之文字,則無可疑。如此,則在周宣王(西元前827 -前782年在位,從董作賓《中國年曆總譜》)時產生識字教本,應有可能。故潘重規先生推翻王國維先生不信《史籀篇》成書年代之說,可以採據。但《史籀篇》之為識字教本,僅為字書之原始型態,至《爾雅》始得謂之解釋語義之書。《爾雅》雖不必全出先秦,然其陸續組成,主要部分不致晚於西漢前期,與後期之《方言》,同為採取類聚式之解釋型態者。至創立部首,以成字典,則推許慎《說文解字》為首出。作於永元十二年之〈後序〉,謂:「其書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既有確實字數,應已成書。則企圖從字形結構,尋其本義,而為一完整之語義學字典,係完成於一世紀末之《說文解字》,以是此書之成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經典著作,堪稱定論。魏晉南北朝間治許學者有庾儼[yuˇyanˇ]之《演說文》一卷,不著撰人之《說文音隱》四卷,並亡。 

    在《說文解字》後繼其系統以編字典者,如晉呂忱《字林》七卷、北魏江式《古今文字》四十卷,皆佚[yiˋ]。至梁顧野王《玉篇》三十卷,後行雖謂為唐孫強增字,而復經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加增刪之本,實亦非孫、陳之舊。待楊守敬於清末在日本發見野王原本殘卷,駱曾囑門下林生明波就唐慧琳、遼希麟〈一切經音義〉正續篇統計徵引《玉篇》條數,明波謂慧琳引稱「顧野王」者一四六九次、又稱「玉篇」者五三一次,希麟引「顧野王」者七二次,又稱「玉篇」者一六二次,校其在原本殘卷中者多相合,是野王原本在遼時猶存也。駱再取唐時發明平假名之日本僧空海所撰[zhuanˋ]《萬象名義》三十卷互校,知其全襲《玉篇》詳本,而偶有闕[que]誤,經以《玉篇》殘卷、《萬象名義》及《一切經音義》正續篇等所引重校寫為《顧野王玉篇詳本》,當於《中國學術類編》印行之。以其為繼慎書之今存古字典,多足相互參讀也。

    《說文解字》唐時已經李陽冰之竄改,然錯誤遺脫,違失本真。今唐寫本尚存有木部、口部殘卷,其文不足二百字。後世據以治許學者則取宋太宗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命徐鉉[xuanˋ]校定付國子監雕板之《說文解字》為準,亦即丁丈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之主本也。鉉弟鍇亦攻許學,作《說文繫傳》,故世稱鉉所校定者為大徐本,《繫傳》為小徐本。鉉校除糾正本書脫誤外,又略有增改,增改之迹,約有五端:

    一、改易分卷 許書原分十四篇,又〈後序〉一篇,故稱十五卷。鉉以篇帙[zhiˋ]繁重,每卷各分上下,於原十四篇尚無不合理處。惟〈後序〉自「古者庖犧[paoˊxi]氏之王天下也」至「理而董之」本為一篇,中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句下備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全目,鉉強分目後「此十四篇」句起為下卷,並誤增「敘曰」二字於下卷之首,遂若二篇。又以「召陵萬歲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至「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即慎子冲上表,及「召上書者汝南許冲」至「敕[chiˋ]勿謝」,即記漢安帝受書情形者,一概接叙[xuˋ]於「理而董之」句下,殊欠明晰(《詁林》於冲上書雖已提行另起,然下仍與安帝受書之文接)。
    二、增加前目 古人著書,於書成後始寫叙目,故敍目列在末篇,如〈太史公書序略〉(今誤作〈太史公自序〉,駱已考定其初名,說見拙譔[zhuanˋ]《史記今釋》)即其例。鉉乃徇後世書式,別加「標目」於卷首,便於開卷可案,初無可非,而於「標目」下署「漢太尉祭酒許慎記」,一若慎書本如是者,此則謬[miuˋ]矣。
    三、增加反切 慎時尚無反切,故注音僅云「讀若某」而已。鉉始據孫愐[mianˇ]《唐韻》加注反切於每字下,殊不知與漢人聲讀多不符也。
    四、增加注釋 原《說解》之未備者,更為補釋;時俗譌[eˊ]變之別體字之與《說文》正字不同者,亦詳辨之,皆題「臣鉉等曰」為別。間引李陽冰、徐鍇之說,亦各著所據。
    五、增加新附字 凡經典相承時俗要用之字而《說文》原書未載者,皆補錄於每部之末,別題曰「新附字」。此與上項皆合校書體例。

    今慎書原本不傳,所見惟鉉校為全本,鉉雖工篆書,但形聲相從之例不能悉通,增入會意之訓,不免穿鑿附會(錢大昕說)。其實慎之解說,參以後出之今文、甲骨文,其謬亦多,然苟無慎書,則金文、甲骨文亦無從而得辨認,故慎書在中國文字學上仍不失其經典性之價值。


    回覆刪除
  8.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序 楊家駱 (下篇)
    駱最不可解者,鉉校慎書,宋初既由國子監板行,世當多有其本,然自南宋時李燾[daoˋ]作《說文解字五音韻譜》,世遂行李書,而鉉本就微(詳駱所撰《續通鑑長編輯略》),明趙宧[yiˊ]光竟據李書增刪撰成《說文長箋[jian]》一百卷、《六書長箋》七卷,附題辭一卷,卷首二卷,丁丈《詁林》未收,駱就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室所藏明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趙氏原刊本讀之,其書多達四十冊,疎舛[shu chuanˇ]百出,一無是處。甚至清康熙間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亦誤認李書為許書,雖或出楊琯[guanˇ]之手(詳駱《字學典》識語),不能以責夢雷,然其時毛氏汲古閣重刊宋本《說文》早行,而夢雷竟採摭[zhiˊ]不及,亦可見康熙時於許學世仍不重也。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清聖祖諭合明梅膺祚[ying zuoˋ]《字彙》、清初張自烈《正字通》編《康熙字典》,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書成刊行,乾隆間王錫侯撰《字貫》,於《康熙字典》偶有糾正,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十一月,不僅錫侯逮獄論死,江西巡撫至監司亦均革職,此後不僅於欽定御纂之書無敢議,即字典亦不敢重編。至嘉慶十三年(西元1808年)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成(據王念孫序),駱每嘆以段氏之才,倘撰一字典,必為傑作。然其不得不就慎書為注,固乾嘉學風使然,繼思乾嘉學風亦由文字獄所促成,其後治許學數百家,成書之多,為諸經所不及,求其消息,駱謂係《康熙字典》所逼成,殆未為過。當康、雍之際,非無治《說文》者,特偶及之耳,至此乃藉一古字典為對象,以成其新字典。竊以乾嘉以來無論詁經校子,考證名物,以迨金文之研讀,契文之發見,二百年來千百才智之士精力之所萃,謂為儲積字典辭典資料之學,亦不為過,駱之事於《中華大辭典》之作正以此。而先駱備收段玉裁、桂馥、王筠[yunˊ]、朱駿聲等所著書一百八十二種、又文二百九十八篇依鉉本原次以成《說文解字詁林》六十六冊者則丁丈福保也。旋丁丈又搜書四十六種、文二百四十七篇成《說文解字詁林補遺》十六冊,皆其自設之醫學書局所影印,沾溉後學,受其惠者又不僅駱一人已。

    據戊辰(西元1928年)周雲青〈說文解字詁林跋〉,謂:「丁師仲祜[huˋ]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始於癸[guiˇ]亥,至戊辰乃告成。」駱讀之大惑,蓋癸亥為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丁丈生於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豈得有「始於癸亥」之事?考之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丁丈二十二歲,肄[yiˋ]業江陰南菁書院,擬編《說文詁林》,然擬編非即著手之謂,據其自述謂:「甲子(西元1924年)五十一歲,…回憶三十年前擬編之《說文詁林》,時作時輟[chuoˋ],久未告竣,今將一切書稿停辦,專心董理《詁林》一書,因作〈詁林前後序〉及〈纂例〉三十條。(〈纂例〉後署西元1928年,當為定稿之歲)。……戊辰(西元1928年)五十五歲,是年《詁林》全書出版(據〈編纂說文詁林之時間及經費記略〉,初版印二百部,再版中無此文。又據〈重印說文詁林叙〉,知重印係在西元1930年)。……辛未五十八歲,編《說文詁林補遺》」。《補遺》印成於西元1932年,時駱寓平,一日下午謁熊丈秉三於宣內石駙馬大街,以所著書求質正,熊丈留談逾四小時,臨別就鄴架取《說文解字詁林》正補二帙共八十二冊相贈,每冊首頁皆鈐[qianˊ]有「熊希齡」朱印。駱雖在西元1928年嘗謁丁丈於上海梅白格路,已購正編六十六冊,然於熊丈所賜,特寶重之,四十餘年在寫作生涯中幾未嘗去手,西元1951年由港渡海來臺,攜之於行笈[jiˊ]者即熊丈所賜之醫學書局本也。今重纂為正補合編本,於熊丈印皆留之冊內,以誌永不敢忘之意。

    《詁林》兩篇採摭之富,纂組之工,舉世譽之為文字學寶典。然通讀丁書,於其尊為名家、列為專屬之王筠《說文釋例》正補各二十卷,應編於〈前編中──六書總論〉及〈前編下──說文例〉中者,乃除其〈前編上──敍跋類〉收其一序一跋,及十四篇中散錄其專指一字之條外,凡論六書及通例者竟隻字未採。百密一疏,固所難免,然於如此巨帙,竟至漏而不知,而《詁林》行世四十餘年,復無發其事者,誠亦令人費解。然〈釋例〉全書有其一貫性,倘裁之於〈前編〉中、下內,亦有未當處,故合編列之於第一冊後為〈前編補〉,庶可兩全。至正補二編之必需合編者,蓋《詁林》正書編成,知有所遺,因附之於正書之後為〈補編〉;而後出之〈補遺〉,又有〈補遺之續〉;於是每檢一字,應翻閱四處,至感不便。因就慎書原字及鉉校新附,逐字編定統一號碼,冠於字首,合編時號碼下為《詁林》正書,此字補編上冠「補編」二字,補遺之續上冠「遺續」二字,然後貫合為一,則向之應分檢四處者皆一舉而應手可得。至卷首、前編、後編、附編凡其移動原次以期合理處皆一一加「合編者案」以說明之。惟既經貫合,原正書及補遺之頁數,均已移動,故丁氏兩通檢,已成無用,特另編一先分筆畫寡多,再按同畫依部首次第之〈新增統一索引〉,蓋此法凡能查電話簿者皆可取檢,又為便於應用計,獨裝一冊。然丁丈兩通檢之叙言,仍保留於全書卷首,如此則於丁書只增不減,無一字之遺矣。

    自西元1957年起駱以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曾指導林生明波撰作《清代許學書考》為學位論文,西元1959年嘉新水泥公司已印為專冊,其中錄丁丈失收書頗多,民國後新成及關於甲骨文、金文者更無論矣,駱所藏已數十種,鼎文書局正陸續彙印,已備重補《詁林》。至駱後謁丁丈,據告上擬編《羣雅詁林》,駱亦當繼以成之。丁丈並曾以自述晚年詳本見贈,本應以之易其舊作,但行笈中徧檢未得,亦祇有俟[siˋ]之補《詁林》時,再取之矣。所有合編事委之門下孫先生助,附之以著其勤,《合編》成,緣序其所見如此。
    西元1975年12月1日 金陵楊家駱謹識

    回覆刪除
  9. 我書通檢之部分內容(因我書以EXCEL編排,所以沒辦法整齊呈現)

    篆本字(古文、金文、籀文、俗字、通用字,通叚、金石) 說文部首 康熙部首 筆畫 一般頁碼 洪葉頁碼 金石字典頁碼 段注篇章 徐鍇通釋篇章 徐鉉藤花榭篇
    A
    ā(ㄚ)
    阿(㫊、𣘨通叚) 𨸏部 【阜部】 5畫 731 738 30-23 段14下-2 鍇28-1 鉉14下-1
    腌(淹,醃通叚) 肉部 【肉部】 8畫 176 178 無 段4下-38 鍇8-14 鉉4下-6
    āi(ㄞ)
    哀(𢜺通叚) 口部 【口部】 6畫 61 61 6-34 段2上-26 鍇3-11 鉉2上-5
    唉(欸、誒) 口部 【口部】 7畫 57 58 無 段2上-19 鍇3-8 鉉2上-4
    欸(唉、誒) 欠部 【欠部】 7畫 412 416 無 段8下-22 鍇16-16 鉉8下-5
    誒(唉、欸) 言部 【言部】 7畫 97 98 無 段3上-23 鍇5-12 鉉3上-5
    埃(靉𣉘naiˋ述及) 土部 【土部】 7畫 691 698 無 段13下-35 鍇26-6 鉉13下-5
    娭(嬉) 女部 【女部】 7畫 620 626 無 段12下-17 鍇24-6 鉉12下-3
    挨 手部 【手部】 7畫 608 614 無 段12上-50 鍇23-16 鉉12上-8
    ái(ㄞˊ)
    㱯 歺部 【歹部】 10畫 163 165 無 段4下-12 鍇8-6 鉉4下-3
    敳 攴部 【攴部】 10畫 123 124 無 段3下-34 鍇6-17 鉉3下-8
    皚(溰通叚) 白部 【白部】 10畫 364 367 無 段7下-58 鍇14-24 鉉7下-10
    磑(weiˋ) 石部 【石部】 10畫 452 457 無 段9下-31 鍇18-10 鉉9下-5
    䶣 齒部 【齒部】 10畫 80 80 無 段2下-22 鍇4-11 鉉2下-5
    ǎi(ㄞˇ)
    毐 毋部 【毋部】 4畫 626 632 無 段12下-30 鍇24-10 鉉12下-5
    佁(yiˇ) 人部 【人部】 5畫 379 383 無 段8上-30 鍇15-10 鉉8上-4
    欸(唉、誒) 欠部 【欠部】 7畫 412 416 無 段8下-22 鍇16-16 鉉8下-5
    唉(欸、誒) 口部 【口部】 7畫 57 58 無 段2上-19 鍇3-8 鉉2上-4
    誒(唉、欸) 言部 【言部】 7畫 97 98 無 段3上-23 鍇5-12 鉉3上-5
    矮 矢部 【矢部】 8畫 無 無 無 無 無 鉉5下-4
    䇑(罷、矲,𥏠、矮通叚) 立部 【立部】 8畫 500 505 無 段10下-21 鍇20-8 鉉10下-4
    雉(𨿘,垁、矮通叚) 隹部 【隹部】 5畫 141 143 30-55 段4上-25 鍇7-11 鉉4上-5
    僾(薆,噯通叚) 人部 【人部】 13畫 370 374 無 段8上-12 鍇15-5 鉉8上-2
    靄 雨部 【雨部】 16畫 無 無 無 無 無 鉉11下-4
    䔽(靄,䨠通叚) 艸部 【艸部】 12畫 43 43 無 段1下-44 鍇2-20 鉉1下-7
    藹(靄通叚) 言部 【艸部】 16畫 93 93 25-41 段3上-14 鍇5-8 鉉3上-3

    很期望能與您結識,我的email:hengfachu@gmail.com, Wechat ID:hengfach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