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22 累積訂正更新,原連結請重新下載。
☆ 2022/12/30 累積訂正更新,原連結請重新下載。
☆ 2022/09/20 因應 Unicode 15 發布,同步更新《教育部異體字索引字典》,列於本文末的勘誤記錄,無需等待官方修訂的,逕行訂正,原連結請重新下載。
☆ 2022/06/10 因應十八萬漢字發布,同步更新《教育部異體字索引字典》,列於本文末的勘誤記錄,無需等待官方修訂的,逕行訂正,原連結請重新下載(原先的 mdd 檔已經不再需要,可刪去)。
☆ 2022/04/06 因應十七萬漢字第一次更新,同步更新《教育部異體字索引字典》,列於本文末的勘誤記錄,無需等待官方修訂的,逕行訂正,原連結請重新下載。
四年前,我從官網擷取了《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相關資料,製作了一部離線字典方便自己閱讀時查閱。《異體字字典》共收漢字十萬六千餘個,大部分以圖片呈現,當時我還原了三萬多個圖片字頭,加上原本的兩萬個文字字頭,可以檢索的字頭約有五萬多個,仍有約五萬個圖片字頭無法檢索。這些年來,每每在古籍中遇到一些「奇形怪狀」的俗體字,查《異體字字典》經常能查到,但是圖片字無法直接複製取用,無法用來數位化這些古籍中的字,只能徒呼負負。所以我一直想方設法要將這些圖片字還原成純文字,只是數量龐大,也只能少量地一點一點還原。
直到去年底,累積的各種技術逐漸成熟,再加上有好友 suns99 兄的奧援,「天時、地利、人和」齊聚,我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出手。先用《漢字海》、《中華字海》試練拳脚,取得成功後,再攻《異體字字典》,一舉將所有的明體字頭都還原成純文字(尚有一萬三千多個手寫字形字頭沒有處理)。
使用情境二:
詞條總數:98023
正字數目:29923
異字數目:74390
附字數目:2002
圖片數目:13822
連結數目:14
下載連結:教育部異體字索引字典.zip
- A03925-029:此字為「貌」字異體,與「 A04564-036」為「類」字異體當是同形異字,應合為同一字形。《漢隸字源・去聲・效韻・貌字》引〈嚴訢碑〉作「 A03925-029」;同書《漢隸字源・去聲・至韻・類字》引〈孫叔敖碑〉亦作「 A03925-029」。另《隸辨・去聲・效韻・貌字》引〈嚴訢碑〉則作「 A04564-036」。可見此二形無別,既為「貌」字異體,也是「類」字異體,應當合一以溝通二者關係。另《漢語大字典》「䥣」字下引《等慈寺塔記銘》:「䥣齒之[⿰豢頁]為羣,㝣窳之徒成列。」查《等慈寺塔記銘》拓本,字形實作「齒之爲羣」,《大字典》字形多有失真。《欽定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顏師古》作:「鑿齒之類爲羣,㝣窳之徒成列。」此「 A03925-029」亦為「類」字異體的又一證。
- A04538-006:官網宋體字形失真。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周時珍墓誌〉,此字左旁當作「」形。
- A00992-002:官網據關鍵文獻《類篇》收作「孟」字異體,應誤。「」字,《類篇》各本實據《說文》「孟」字古文。然《說文》古文實訛,从「保」字古文而下闕「皿」。故「」字實為「保」字古文,而非「孟」字古文。《漢語大字典》引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按:「(𣎼)古文『保』如此作,則此非『孟』字可知。」苗夔《繫傳校勘記》:「此篆已見人部,爲保篆重文,此不當更爲孟之重文。攷古鼎銘孟作※,是孟或从古文𠈃也,此蓋脫皿耳。」《正字通》:「孟,篆作※、※,古文作※。」所列古文上从古文「保」,下从「皿」,與《說文》異。
- 䐽 A02798-007: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月部》:『䐽,「瞞」的訛字。字見《篇海》。』還原未見,待考。」查《改併四聲篇海》引《搜真玉鏡》:「[⿰⺼⿱龷𠕒],莫安切。」此即《中華字海》所本,然《中華字海》字形失真,異於《篇海》,或當正。
- B03667-004: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龷)」,《中華字海》正作此形。
- 䐽 A03597-007:官網宋體字形作「羊頭」。修正為「草頭」。
- A03597-006:官網宋體字形作「羊頭」。修正為「草頭」。
- A03597-004:官網宋體字形作「羊頭」。修正為「草頭」。
- A03597-008:官網宋體字形作「羊頭」。修正為「草頭」。
- 瘍 A02693:釋義 2. 下「鹹和八年」,當訂正為「咸和八年」。
A02902-034: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漢語大字典》不符,此字當訂正為「𨊇」,而關鍵文獻《字彙補》當刪。若字形不誤,則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漢語大字典》當刪。
A02791-007: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此字當訂正為「」。
A02311-026: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字彙補》,此字當訂正為「」。
- A02920-00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鏡》,此字當訂正為「𥞪」。
B03584-017: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漢語大字典》,此字當訂正為「𠺛」。
A02464-011: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此字當訂正為「」。
- C08391-007: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重訂直音篇》,此字當為「𥈜」,然與 C08391-003 重複,故官網已自異體表列中移除此字,此字當刪。
A00376-022: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引〈東魏敬使君碑陰〉,此字當訂正為「⿰⿱灬金刂」。
B00251-014: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此字當訂正為「𧏇」。與正字「𧏇 C12413」同,或當合併。
A03706-040: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鏡》,此字當訂正為「」。
B00453-001: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類篇》,此字當訂正為「⿰口」。
- A01464-065-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廣碑別字》引〈唐右軍衛沙州龍勒府果毅都尉上柱國張方墓誌〉,此字當訂正為「⿰⿳土丷」。
- A04127-01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集韻》,此字當訂正為「⿰亻」。其實此字即「𠌡 C00230」,關鍵文獻同為《集韻》卻分立二字,沒有溝通彼此的異體關係,失之矣!
A03273-025: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姚伯多造象〉,此字當訂正為「」。
A03017-009: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宋元以來俗字譜》引〈目連記〉,此字當訂正為「」。《宋元以來俗字譜》的字形有些左欹,導致首筆有些曖昧,被判斷為撇筆。《明清小說俗字典》引《清車王府藏曲本》冊二〈文昭關全串貫〉字形相同,但首筆為橫畫,另引《集成》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十〈曹操敗走華容道〉字形作「葥」。推測「箭」字俗寫竹頭訛變為草頭,而「⺾」、「䒑」兩部件相疊進一步又訛變為「亚」,遂形成此字。若然,則首筆作橫畫似較合理。
- A01382-024: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此字當訂正為「𰂢」。
- C00096-001: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說明內容則空白,正字「伒 C00096」下亦無列此異體。根據《龍龕手鑑》:「伒、众,音吟。衆立也。」推測,此字或當是「众」。然「众」為「乑 N00150」之異體,音義與「伒」俱同。「伒 C00096」或許當取消正字身份,改列為「乑 N00150」之異體為是。
A01288-01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魏慈香造象記〉,此字當訂正為「」。
- A02960-000: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2960-014 同。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此字當訂正為「」。
- A02960-014: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2960-011 同。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
- A01144-005: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144-026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關勝誦德碑〉,此字當訂正為「⿱山⿰⿱吅⿸𠂇⿻㇀攵」。
- A01737-00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737-008 同。據關鍵文獻《隸辨》引〈魏受禪表〉,此字當訂正為「⿰啇」。
- A02056-022:此字與 A02056-007-1 關鍵文獻俱為《四聲篇海》,實為同一字。或當刪。
- A00978-006: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978-012 同。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李翊夫人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2073-022: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2073-024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韓震墓誌陰〉,此字當訂正為「」。
- A02073-00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441-014(「南」之異體) 同。據關鍵文獻《隸辨》引〈鄭固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1116-025: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116-039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元順墓誌〉,此字當訂正為「」。
- A01116-039: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116-041 同。據關鍵文獻《廣碑別字》引〈唐張才墓誌〉,此字當訂正為「」。
- A01116-041: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116-022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唐武騎尉楊寶墓誌〉,此字當訂正為「」。
- A03904-005: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1116-025(「峻」之異體)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魏呂望表〉,此字當訂正為「」。
- A00986-008-2: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986-019 同。據關鍵文獻《集韻》,此字當訂正為「⿱⿹𠄎夕子」。
- A00986-009: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986-010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齊臨淮王象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0977-003: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977-007 同。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引〈北齊武平七年造像記〉,此字當訂正為「⿱䀠𠕷」。
- A00714-015:官網宋體字形誤植作「」,與 A00714-026 同。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成陽令唐扶頌〉,此字當訂正為「⿱⿴吅丨⿸厂⿰⿱一攵」。
- 𩒤 A04552-006:官網宋體字與 A04552-002 無異。此字關鍵文獻為《宋元以來俗字譜》引〈嬌紅記〉,而另字「𩒤 A04552-002」的研訂說明亦謂:「證諸《宋元以來俗字譜》頸字有引〈古今雜劇〉、〈嶺南逸事〉字作『』,有引〈嬌紅記〉字作『𩒤』,均是頸之俗字。」同引〈嬌紅記〉,顯見研訂者認為 A04552-006、A04552-002 實同為一字。仔細檢視官網手寫字形,二形僅是「儿」形與「八」形常見的一筆微異而已,視為相同應當合理,無須再分二字。而研訂說明提及的引〈古今雜劇〉、〈嶺南逸事〉的『』形反而失收。
- 𩚁 A04581-004: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A04581-003 無異。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玄儒婁先生碑〉,此字當訂正為「⿱亼⿷𢀳一」。
- 𩛦 C16437-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16437 無異,或當刪。
- ※ A03613-025:官網字形作「⿰虛兮」,與關鍵文獻《廣韻》字形「⿰虚兮」小異。
- B01897-019:此字實與「𧁈 C12025」同一字,官網一列「櫱」字異體,一列獨立正字,而無溝通兩邊關係,失之矣!當與「𧁈」字認同。
- 汖 C05001-001:官網錯置為「𣎵」字異體。據關鍵文獻《正字通》此字為「(𣎳)」的訛字,官方編輯將「(𣎳)」字誤作「𣎵」,失之矣!此字當移至「𣎳 C04999」之下,為其異體。
- 𩂾 C15590-002:官網字形作「⿳⻗田丂」,關鍵文獻列《字彙》。然《字彙》字形實作「⿳⻗由丂」與正字 C15590 同,關鍵文獻不確。此字關鍵文獻或當改作《類篇》。
- 𨢦 C14785-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14785 無異。據關鍵文獻《集韻》述古堂本,此字當訂正為「⿰𮠕責」。
- 𨨭 C14987-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14987 基本上無異,關鍵文獻俱為《四聲篇海》,或當刪。「𨨭 U+28A2D」、「𨧾 U+289FE」二字,全字庫字形 11-3238、5-5933 完全相同,造成混亂。
- 𨴕 C15282-001:官網字形與正字 C15282 無異,或當刪。研訂說明內則謂《四聲篇海》的「」為正體,與 C15282 不符。
- 𧫋 C13217-002: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C13217-001 無異。據異體字表,此字當訂正為「⿱⿰屰⺼言」。
- 𧴗 C13545-001:官網字形與正字 C13545 看不出差異,或當刪。
- 𧄗 B03889-006: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B03889-009 無異。據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校正本,此字當訂正為「⿱艹⿰禾」。
- 𧖞 B06022-001: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B06022-013 無異。由於手邊無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校正本,無法確認字形,官網手寫字形作「⿱虫」,暫依此訂正。
- 𧖸 A02749-007: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A02749-013 無異。據異體字表,此字當訂正為「⿱血」。
- B03074-003: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B03074-006 無異。據異體字表,此字當訂正為「⿰衤」。
- 𧂙 B04080-003: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B04080-001 無異。據關鍵文獻《玉篇》元刊本,此字當訂正為「⿱艹⿰氵⿱𦥑」。
- 𦦹 A04368-006: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A04368-087 無異。由於手邊無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校正本,無法確認字形,官網手寫字形作「⿱⿰⿳业丷田殳臼」,暫依此訂正。
- 𥼈 A03073-017:官網宋體字失真,與 A03073-006 無異。據《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米」,中左作「夕」。
- B03167-007:官網宋體字形隨《中華字海》而失真。據《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章⿱夆又」。
- 𥩋 A02385-003: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2385-018 無異。據關鍵文獻《五經文字》,此字當訂正為「⿳穴黽」。
- 𠔥 A00294-002: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0294-022 無異。據關鍵文獻《彙音寶鑑・兼上平聲》,此字當訂正為「⿳䒑⿻𫜹灬」。
- 𥛇 A02907-020: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2907-005 無異。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上聲.皓韻.禱字》引〈漢蔡湛頌〉,此字當訂正為「⿰礻⿱⿴工⿹工」。
- 𤉵 A02427-002:官網列為「A02427 煦」字異體,關鍵文獻為《中華字海》。然《中華字海》:「𤉵,同『喣』。」《漢語大字典》同。此字應改列為「B00380 喣」字異體為是。
- A00294-027-1:官網字形誤作「羊頭」。據關鍵文獻《彙音寶鑑・兼上平聲》,此字當訂正作「草頭」。
- 𢿒 A03934-009: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3934-003 無異。由於手邊無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校正本,無法確認字形,官網手寫字形似作「⿰攴」,暫依此訂正。
- 𣀂 C04687-001:官網手寫字形失真,與正字 C04687 無異。據官網關鍵文獻《玉篇》元刊本截圖,此字當作「⿰⿱攴」。然查證元刊《玉篇》翠巖精舍本、四部叢刊本、南山書院本、圓沙書院本此字俱作正形「𣀂」,或因元刻本「豆」中的「丷」寫得特別短而直,與「口」幾乎黏成一體,導致圖像經黑白處理後失真。此形疑有訛誤,或當刪。
- 𣍡 A01849-009: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1849-004 無異(B03108-006 同);另 A01849-008 與 A01849-001 亦無異(B03108-007 同)。關鍵文獻《集韻・平聲・之韻》述古堂本此形僅同「稘」,實無同「期」者,誤列為「期」字異體,當刪。楝亭本有同「期」者,實為字頭誤寫,參各家校記。
- 𣍷 A01847-014: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1847-013 無異。據關鍵文獻《玉篇》元刊本,此字當訂正為「⿰月」。
- 𢒌 C03053-002:官網字形作「⿰巿彡」,關鍵文獻為《字彙補》與《中文大辭典》。「市」字在古籍刻本中「一點」常作「短豎筆」,又與「巾」沾粘,導致與四畫「巿」字相亂,單就字形甚難分辨。《字彙補》字形「豎筆」似乎並非一貫到底,判定作「巿」或許仍有爭議。另《中文大辭典》此字歸五畫,顯見編輯認定作「市」不作「巿」,列為此形關鍵文獻顯係有誤。
- 𢢣 A01451-001: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1451-003 無異。據關鍵文獻《玉篇》元刊本,此字當訂正為「⿱心」。
- 𢊵 C03355-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03355 無異,二者關鍵文獻俱為《字彙補》。此字或當刪。
- 𡝩 A00893-007: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A00893-001 無異。據關鍵文獻澤存堂本《玉篇》,此字當訂正為「⿰女⿱艹𫯛」。
- 𢂺 C03106:官網字形作「⿱⿰歺巾」,謂見《玉篇.巾部》,不確。查歷代字書《玉篇》、《四聲篇海》、《廣韻》、《集韻》、《類篇》、《重刊詳校篇海》、《篇海類編》、《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俱作「𢂺」形,未見「⿱⿰歺巾」形。列此形為正字著實不妥,當將 C03106-001「𢂺」形扶正為宜。歷代字書中惟《集韻・先韻》有作「⿱⿰⿱⺊刀又巾」者(各版均同),或可增為異體。
- 𠵑 C01215:官網列此字(形作「⿰口⿸尸司」)為正字,不妥。此形見於《大漢和辭典》引《字彙補》,《中文大辭典》接續承襲此形。然《字彙補》實際上不作此形,而作「𠴁」形。由此可知,此形實為「𠴁」字訛寫。官網依《字彙補》將「𠴁」字列為「呴」字異體,卻又將此訛形列為正字,再將「𠴁」字列為其異體,甚為矛盾。當初台灣或許即依《中文大辭典》收此字為 T5-3138 並提交 Unicode 成為 B 區 U+20D51;大陸依《漢語大字典》提交「𠴁」字成為 B 區 U+20D01。或許是發現字形有問題,後來台灣全字庫又將 T5-3138 改作《字彙補》原形,脫離 Unicode 標準,但此舉卻又讓 U+20D51 與 U+20D01 撞衫,實是亂上添亂。《字彙補》:「𠴁,《廣韻》與呴同。」《康熙字典》:「𠴁,《字彙補》:與呴同,見《廣韻》。○按《廣韻》無此字,《字彙補》譌。」《康熙字典》的按語說《廣韻》無此字,確實是查無此字,但《字彙補》所刻「𠴁」字其實是「呴」字的篆體楷化字,「與呴同」卻是沒錯。為了這個「𠴁」字,《大漢和辭典》創出了「⿰口⿸尸司」形、《康熙字典(校正本)》創出了「⿰口⿸占」形(細明體作此形),後世字典只顧著矇眼亂抄,卻無一把來龍去脈說清楚,實在也是可嘆!
- 𠗴 C00479-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00479 無異。此字或當刪。
- 𰦍 A01240-010:官網字形依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廾部・弄字》引〈隋尉氏女墓誌銘〉收入,然《偏類碑別字》字形失真,《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同誤。查〈尉氏女墓誌銘〉拓本,此字字形實作「⿱龴𣎴」形,橫筆與豎筆均不帶勾,當正。
- 𠆊 B00599-004:此字實為《字彙補》之訛字。《字彙補》:「𠆊,與壼同。蘇子由《𩔖篇叙》:𠆊之在囗,無之在林,凡變古而失其眞者,皆從古也。」然《𩔖篇序》實作:「𠁕之在囗,無之在林,凡變古而失其眞者,皆從古也。」字當作「𠁕」,不作「𠆊」(汲古閣本、楝亭本、姚刊三韻本、景鈔宋刊本、四庫全書本均同),後世字典俱隨《字彙補》誤矣!
- C14037-002:官網手寫字形失真,與關鍵文獻《四聲篇海》不符。據《四聲篇海》成化本、萬曆己丑本、萬曆乙亥本,此字俱為「⿰𧾷」。另《類篇》:「匹計切。踦也。」字頭方作此形。
- 䠘 C14037-001:官網手寫字形失真,與正字 C14037 無異。據關鍵文獻《玉篇》元刊本,此字當訂正為「⿰𧾷⿱比」。然《玉篇》元刊本中,翠巖精舍本、南山書院本、圓沙書院本此字均作正形「䠘」,惟四庫本作「⿰𧾷⿱比」,疑似圖像壓縮造成缺損失真。
- 魥 C17187-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17187 無異。據二者關鍵文獻《集韻》與《廣韻》字形亦看不出差異,此字或當刪。
- 㲊 B00288-022: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 B00288-005 無異。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殳」。
- 饍 A03365-006: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A03365-002 無異。據關鍵文獻《字彙》,此字當訂正為「⿰飠善」。
- 隋 A04431-001: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正字 A04431 無異。手寫字形作「⿰⻖⿳㐅工月」。
- 辥 N00146-004:官網字形與正字 N00146 無異,或當刪。
- 鄶 B05204-005: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正字 B05204 無異。據關鍵文獻《漢語大字典》,此字當訂正為「𨞤」,左上應作「入」。
- 窻 B04797-005: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正字 B04797 無異。據關鍵文獻《隸辨》,此字當訂正為「⿱𱼀⿹㇁𰀪」。
- 窻 A02964-006: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A02964-026 無異。據關鍵文獻《正字通》,此字當訂正為「⿱穴」,中段應作「囪」。
- 菉 B03915-004:官網宋體字形失真,與正字 B03915 無異。據關鍵文獻《字彙》,此字當訂正為「⿳艹氺」。
- 蔳 B04003-005: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B04003-004 無異。據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此字當訂正為「⿱艹淸」。
- 磂 A02837-001: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A02837-004 無異。據關鍵文獻《類篇》,此字當訂正為「⿰石留」,右上應作「卯」。
- 磂 B05423-004-1: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B05423-004 無異。據關鍵文獻《康熙字典》,此字當訂正為「⿰石留」,右上應作「卯」。
- 潴 B02332-001: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B02332-003 無異。據關鍵文獻《集韻》,此字當訂正為「⿰氵猪」。
- 煑 A02418-002:官網楷體字形失真,與 A02418-014 無異。此字當訂正為「⿱者火」。
- 瑹 C07506-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 C07506 無異。關鍵文獻《玉篇》,亦與正字同,此字當刪。
- 𱼋 A01847-010:官網此字歸「肉」部、作「⺼」形,而關鍵文獻為《字彙・月部》互相矛盾。Unicode 15 已將从月之「朖」字與从肉之「𱼋」字分離,「𱼋」為方言用字,指乳房。《普通話廣州話對應簡釋陽江音字典》:「𱼋,nếng,乳房。」。此字當從「朗」字異體移除。
- A03243-004:官網宋體字形錯誤。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隋馬穉墓誌〉,此字實作「⿰⿸户⿵冂十羽」。
- 挔 A01763-004:官網宋體字形重出,與 A01634-002 相同。此字當修正作「⿰才衣」。
- 敭 A01634-012:官網宋體字形重出,與 A01763-012 相同。此字當修正作「⿰攵」。
- 劄 B03225-003:官網字形重出,與正字劄 B03225 相同。此或許肇因於全字庫 CNS 標準 T2-4C61(對應 U+5284 劄[⿰答刂]) 字形錯誤,形與 T14-656C(對應 U+7B9A 箚[⿱𥫗㓣])相同。《佛教難字字典》收有[⿱𥫗㓣]之形,稱來自歷代字書,惟查歷代字書均作[⿰答刂]之形,未見 [⿱𥫗㓣]。《中文大辭典》作[⿱𥫗㓣]之形,與歷代字書亦不同。
- 彝 A01266-032:官網字形重出,與 A01266-004 相同,或當合併。
- B00542-009:官網列為「埭」字異體,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土部》:『,同「埭」。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朝鮮本《龍龕・土部》:「𰂧,古文。音舜,同。,同上。〔𫝆増〕」此字當為「舜」字異體,疑朝鮮本《龍龕》在「𰂧」字前漏了一個分隔的「○」符號,導致《中華字海》誤併入前字「埭」之下。然《中華字海》:「𰂧,同『舜』。見《龍龕》。」「」字同「𰂧」,卻說是同「埭」,自相矛盾矣!另《中華字海》字形小異於朝鮮本《龍龕》,多添了兩個「點」,刪去字形中的兩個「點」即為《龍龕》原形。
- B00542-010:官網列為「埭」字異體,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土部》:『,同「埭」。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朝鮮本《龍龕・土部》:「𰂧,古文。音舜,同。,同上。〔𫝆増〕。,同上。〔𫝆増〕」此字當為「舜」字異體,疑朝鮮本《龍龕》在「𰂧」字前漏了一個分隔的「○」符號,導致《中華字海》誤併入前字「埭」之下。然《中華字海》:「𰂧,同『舜』。見《龍龕》。」「」字同「𰂧」,卻說是同「埭」,自相矛盾矣!另《中華字海》字形失真,《龍龕》字形作「⿵⿱土」,《四聲篇海》亦作此形。
- 𰼄 A01749-011:官網字形依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斟字》引〈晉辟雍頌〉收入,然《碑別字新編》字形略有失真。查〈晉辟雍頌〉拓本此字字形左邊作正常「酉」形,並非如《碑別字新編》之手寫略形。全字庫亦收此形為 T13-3142,並提交為 G 區字,同誤,當正。
- A03013-017:據關鍵文獻《宋元以來俗字譜・竹部》引〈古今雜劇〉此字應為「管」的異體字,官網誤歸作「算」的異體,當正。
- A01831-014-4: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C07425-001 同)。據關鍵文獻《類篇》、《經典文字辨證書》、《中華字海》,此字當訂正為「⿶王」。
- 𠮛 A01774-003:官網研訂說明謂:「又《集韻・去聲・旨韻》云:『旨𣅌𠩊𡱔𠮛𣅀:軫視切。《說文》:「美也。」古作𣅌、𠩊、𡱔,古或作𣅀。』據此,『𠮛』為『旨』之異體,可從。」句中最後的「古」字為「𠮛」字之訛,造成文義不通。《集韻》原文當作:「旨𣅌𠩊𡱔𠮛𣅀:軫視切。《說文》:『美也。』古作𣅌、𠩊、𡱔、𠮛,或作𣅀。」查《集韻》楝亭本、明州本、潭州本、金州本均作「𠮛」,唯述古堂本(《異體字字典》據此)誤作「古」,或許是刻工不識「𠮛」字誤以為缺筆而加上,結果弄巧反拙。述古堂本此類訛誤甚多,不可不慎,使用時當參校其他各本。
- A03733-002:官網字形誤植作「」(應為「嬪」的異體字)。據關鍵文獻《中華字海》,此字當訂正為「𡠿」。
- A00978-009: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78-021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魏高宗嬪耿氏墓誌〉,此字當訂正為「」。
- 𥥼 A02470-016-1: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康熙字典》不符。關鍵文獻《康熙字典》實作「𥥼」,與 A02470-005-1 同。
- A02470-054: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正字通》不符。關鍵文獻《正字通》實作「」。此字形應見於《龍龕手鑑》。
- A02228-010-1:官網依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列墓誌名,然《碑別字新編》有誤。查〈隋張禮墓誌〉拓本無此字形,而是作「」。《碑別字新編》墓誌名標示多處錯位,《廣碑別字》等後續引用之書籍均隨之錯誤。
- A03778-018:官網依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列墓誌名,然《碑別字新編》有誤。查〈隋□鍾葵墓誌〉拓本無此字形,而是作「」(拓本右下作「」不作「」,仍略有小異)。此字當是引〈隋張禮墓誌〉,《碑別字新編》墓誌名標示多處錯位,《廣碑別字》等後續引用之書籍均隨之錯誤。
- A03778-018:官網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字形略有失真。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元子直墓誌〉字形右下作「牛」形,查證〈魏元子直墓誌〉拓本,字形右下實作「𰀁」形,不作「牛」形。
- A02073-016:官網字形誤植作「」。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引〈漢郙閣頌〉,此字當訂正為「⿱山」。
- 𭗒 A01300-013:官網字形誤植作「𭗒」(與𭗒 A01300-008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唐康留買墓誌〉,此字當訂正為「」。
- A02059-004:官網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字形略有失真。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唐燕君夫人姜氏墓誌〉字形左下作「」形,而《碑別字新編》與《廣碑別字》俱作「勹」形。查證〈燕君夫人姜氏墓誌〉拓本,與《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合。
- 儛 A03409-008:官網字形重出,與儛 A03409-001 完全相同,關鍵文獻亦同,此字當刪。
- A00993-008: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93-002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隋宮人朱氏墓誌〉,此字當訂正為「⿰孑」。
- 𧲞 C13491-003:官網字形誤植作「𧲞」(與𧲞 C13491-006 同)。據關鍵文獻《玉篇》、《康熙字典》,此字當訂正為「」。
- 𪒂 N00488:官網字形誤植作「𪒂」(與𪒂 N00448 同)。據官網注音與釋義,此字當訂正為「𥈬」,另標示為「䵬」之異體,應是根據錯誤字頭所加,當刪。
- A02218-003:官網依關鍵文獻《廣碑別字》引〈唐驍騎尉皇甫璧墓誌〉將此字歸在「液」的異體,疑有誤。查唐〈驍騎尉皇甫璧墓誌〉拓本,碑文作:「迫浮光」。若解作「液」,則「液壑()」實不可解。另查《全唐文補遺》第二輯(三秦出版社,1995)p.192,此字作「凌」不作「液」,「凌」有高義,於「壑」亦不合。懷疑此字或當是「浚」,不僅字形比「液」、「凌」更近於拓本,「浚」有深義,於「壑」正合。宜薦請專家學者再詳考,免貽誤眾人。
- A02228-009:官網依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列墓誌名,然《碑別字新編》用字有誤。查墓誌銘拓本,墓主名「」,草頭下从日,不从目。《碑別字新編》改日為目,《廣碑別字》更改「草頭」為「竹頭」,愈錯愈多。
- A02228-010-1:官網依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列墓誌名,然《碑別字新編》用字有誤。查墓誌銘拓本,墓主名「」,草頭下从日,不从目。《碑別字新編》改日為目,《廣碑別字》更改「草頭」為「竹頭」,愈錯愈多。
- A00526-020: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口部》:『,同「君」。字見唐《封祀壇碑》。』還原未見,待考。」查哈佛館藏《大周封祀壇碑》拓本(seq.4):「邦畿則千八百圀,封禪則七十二。」正作此形,惟字形下半作「𠮷」不作「吉」。
- ※ N00033-002:官網手寫字形下半作「卒」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龍龕》高麗本,此字下半應作「」形,與 A03207-007 同。雖說明中有「或為」之語,但兩字關鍵文獻同為《龍龕》高麗本,卻別作二形,宜統一。若作「卒」形,實即「𦤖」字。
- ※ C18253-001:官網手寫字形右半作「」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集韻》述古堂本,此字右半實作「」形。
- ※ N00217-001:官網手寫字形上半部作「」與關鍵文獻《集韻》不符,《集韻》述古堂本上半部作「帶」。關鍵文獻當刪《集韻》僅留《龍龕手鑑》。
- ※ N00166-010:官網手寫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更清晰的版本,此字實作「⿱艸」。
- A01094-002:官網字形下半部作「𠀍」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應作「⿸尸丗」,與 N00148-003 同。
- ※ C16963-003:官網手寫字形右下誤寫作「攵」又加「一點」。據關鍵文獻《廣韻》,此字右下實作「犮」,此字當訂正為「⿱髟⿰矛犮」。
- B02562-007: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豸部》:『,同「獌」。字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中華字海》作「同『䝢』」不作「同『獌』」,引文不確。另查朝鮮本《龍龕・豸部》:「[⿰曼](䝢),莫半切。狼属。」同頁又「[⿰𦲸](),音万。獸名,似狸。○又母官切,又音蠻。獸名。」
- A03475-007:官網字形誤作「羊頭」,據關鍵文獻《字學三正》當作「草頭」,此字實即「𣗪」字。
- ※ C12028-001:官網手寫字形誤寫作「𧀥」(與正字𧀥 C12028 同)。據關鍵文獻《廣韻》,此字當訂正為「⿳艹⿳丆冖𢖻」。
- ※ C08547-001:官網手寫字形訛誤。關鍵文獻《集韻》述古堂本將字形右上的「六」形刻成了一個奇怪的「乊」形,官方編輯又「自動腦補」成「爫」形,錯上加錯,憑空又創造了一個不存在的異體字。《集韻》述古堂本翻刻自明州本,回溯明州本可見此部件實作「六」形,查證五個主要版本的《集韻》:楝亭本、明州本、述古堂本(《異體字字典》引用此本)、潭州本、金州本,除述古堂本外此字均作「𥌍」,與 C08547 正字同,此字誤收當刪。述古堂本訛誤很多,《異體字字典》卻主要引用此本,若未再複覈他本,著實不妥。
- ※ C08171-004:官網手寫字形訛誤。官方編輯選用的關鍵文獻《正字通》影本有脫墨瑕疵,字形左下的「羊」形,被誤判為「」形。查證《正字通》清畏堂刊本、帶月樓刊本,此字均作「𥀀」,與 C08171-003 同,誤收當刪。
- 𪗑 A03951-003:官網字形右上作「⿱匕⿺𠃊目」與關鍵文獻《字彙補》不符。《字彙補》:「又《古音叢目》作「⿰⿱夂」。與資斧之資同。」實作「⿰⿱夂」,右上作「(眞)」。《康熙字典》方作此形。查《古音叢目》四庫全書本作:「資,音齊。《周易》:得其資斧。[⿰齊⿱夂],同上。」字形與《字彙補》一致,《康熙字典》失真。官網的研訂說明徵引亦不確。此字當訂正作「⿰齊⿱夂」,Unicode 所收「𪗑 U+2A5D1」,實為《康熙字典》之訛字。
- 𪗒 A03951-006:關鍵文獻《字彙補》字形失真。《字彙補》:「𪗒,《說文長箋》與齋同。」查《說文長箋》:「𥚪(齋、同。),戒潔也。从示、𠫼省。」作「」不作「𪗒」,《字彙補》字形有誤,《康熙字典》沿誤。此字當訂正作「(𪗓)」,合於《說文》,Unicode 所收「𪗒 U+2A5D2」,實為《康熙字典》沿誤之訛字。官網的研訂說明徵引亦不確,見前述。
- 𤁿 C06535: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玉篇》不符,不論宋刊本或是元刊本都不作此形。《篇海類編》、《康熙字典》方作此形。
- ※ C06535-001:官網手寫字形下半部作「胃」與關鍵文獻《玉篇》不符,《玉篇》元刊本下半部作「胄」。關鍵文獻或當刪《玉篇》僅留《重訂直音篇》。
- A00814-013: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C02969-002 同,㠓的異體)。據關鍵文獻《字彙補》,此字當訂正為「」。
- ※ C04670-001:官網手寫字形誤寫作「㪨」(與正字㪨 C04670 同)。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
- 亴 C00067:官網正字形依全字庫 CNS 標準中段作「𰀁」,與關鍵文獻《字彙補》作「土」不符。「※ C00067-001」手寫字形中段作「土」,關鍵文獻亦為《字彙補》,方與《字彙補》合。此矛盾或當源自於全字庫 CNS 的標準字形,查證手邊所有的歷代字書,似乎未有作此形者,不知當初全字庫 CNS 的標準據何文獻收字?《龍龕手鑑》、《字彙補》、《康熙字典》都不作此形。一個未見書證(書證錯誤)的字形卻列為正字,實在缺乏說服力。或當合併 C00067 與 C00067-001,改以「※ C00067-001」為正字,另《龍龕手鑑》宋刊本、朝鮮本字形均作「⿳九」,可收為其異體。
- ※ B05617-017:官網手寫字形依關鍵文獻《龍龕手鑑》四部叢刊續編本左上作「」。查《龍龕手鑑》中華再造善本(宋刻本)、朝鮮本,左上均作「壹」,《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漢字海》俱作此字形。
- ※ B05954-004:官網手寫字形左下作「大」疑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俗書刊誤》此字左下似當作「火」,作「大」的話起筆應該不會作頓筆。
- 䝓 B05915-005:官網字形誤植作「䝓」(與※ B05915-035 同)。據關鍵文獻《字彙》、《中文大辭典》,此字當訂正為「⿰豕巤」。
- ※ B05915-014:關鍵文獻字形失真。查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齊感孝頌〉字形與〈齊感孝頌〉拓本不符,《廣碑別字》同誤,《漢字海》字形亦誤。據〈齊感孝頌〉拓本,此字當訂正為「⿰镸⿳彡𰢷𠂡」。
- A01739-007: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1739-017 同)。據關鍵文獻《干祿字書・去聲》,此字當訂正為「⿰𡝤⿱𠘧()」。查各版《干祿字書》,僅夷門廣牘本作「⿰𡝤⿱𠘧」形,其餘四庫全書本、陳蘭孫木刻本、石碑拓印本、唐石刻本、說郛本、沙門道空本均作「」形。
- A01003-012: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1003-007 同)。據關鍵文獻《敦煌俗字譜》、《廣碑別字譜》,此字當訂正為「」。
- ※ A01144-026:官網手寫字形與「 A01144-005」同。重複收字,宜合併。
- A01739-012:官網字形誤植作「」(應為 A01739-013 之字形)。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白石神君碑〉,此字當訂正為「⿰⿳冖」。
- A01739-013:官網字形誤植作「」(應為 A01739-019 之字形)。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李翕西狹頌〉,此字當訂正為「」。
- A01739-019:官網字形誤植作「」(應為 A01739-004 之字形)。據關鍵文獻《隸辨》引〈白石神君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1739-004:官網字形誤植作「」(應為 A01739-016 之字形)。據關鍵文獻《隸辨》引〈魏孔羨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4108-029: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3426-031 同,艱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此字當訂正為「」。
- A03073-038: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爪部》:『,同「糞」。字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朝鮮本《龍龕・爪部》:「,俗作『糞』字。」正作此形無誤。
- A02436-005: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97-006 同,孰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隸辨》引〈靈臺碑〉,此字當訂正為與「※ A00997-004」同形。
- A04240-016: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1003-008 同,孽的異體)。據關鍵文獻《佛教難字字典》,此字當訂正為「⿰𬻕」。
- C02367-002: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86-023 同,孕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此字當訂正為與「※ B00697-002」同形。
- ※ A00986-023:官網手寫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此字當訂正為「⿰女」。
- A01895-004: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1134-002 同,嵩的異體)。據關鍵文獻《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此字當訂正為「⿱山柬」。
- A01895-005-1:官網字形有誤。關鍵文獻《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實作「𢆞」。
- 嵮 A01142-001:官網字形誤植作「嵮」(與※ A01142-006 同)。據關鍵文獻《字彙》,此字當訂正為「⿰山真」。
- A02496-008: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牛部》:『,同「牴」。字見《中華大字典》。』還原未見,待考。」查《中華大字典・補遺・巳集・牛部》:「,牴俗字。見《龍龕手鑑》。」正作此形無誤。另查《龍龕手鑑》:「、𤙊,二俗。𤘳,通。,正。」作「𤙊」不作「」,《中華大字典》字形失真。
- A00696-005: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696-006 同)。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引〈孔廟置卒史碑〉,此字當訂正為「」。
- A00696-016: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696-005 同)。據關鍵文獻《玉篇零卷》,此字當訂正為「⿱𡘜吅」。
- ※ A02898-007:官網說明謂:「◎『※』或為『』。」「」當為「※ C12715-001」之誤植。
- ※ C17019-007:官網手寫字形與關鍵文獻澤存堂本《廣韻》不符,此字當訂正為「⿰镸⿳彡自」。其實此形與「※ C17019-003」少有差異,硬行區分實無必要。
- ※ C13410-003:官網字形與「※ C13410-002」同,查關鍵文獻《正字通》、《重訂直音篇》與《字彙》,亦不見差異。重複收字,宜合併。
- ※ C14826-001: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𨣻 C14826」無異,據關鍵文獻《篇海類編》此字當訂正為「⿱嬐𮠕」,即與「※ C02317-003」同。
- 𣡶 C05629: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龍龕手鑑》不符,關鍵文獻或當改為宋本《玉篇》。
- ※ C05629-002:官網手寫字形與正字「𣡶 C05629」無異,據關鍵文獻元刊本《玉篇》此字當訂正為「⿰木⿱⿰𮍌⿱𠂉鹵皿」。
- A03471-002:官網誤收字形。編輯選用的關鍵文獻《字彙》版本,在此處有印刷瑕疵——字形斷裂,導致編輯嚴重失誤,誤收一不存在的字形。查《字彙》萬曆乙卯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鹿角山房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日刻萬曆本(日本國會圖書館)、四聲韻附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此字均即正字「茴」,誤收當刪。
- ※ B00668-011:關鍵文獻字形疑有失真。查《龍龕手鑑》中華再造善本(宋刻本),此字作「⿰女⿱䒑」,右旁即褻字俗體「」字,四庫本同作此形。官方編輯採用的四部叢刊本,重刻時將右下的「衣」首「亠」部件偏移至「圭」下,形成了一個奇怪的錯體,當依宋刻本正此字形。另《中華字海》、《漢字海》此字作「」,謂見《龍龕》,然字形與宋本不合。查朝鮮本《龍龕》、日本元和本(屬朝鮮本系統)正作「」形,當是釋文脫「朝鮮本」三字。
- ※ A04437-003:官網手寫字形與關鍵文獻澤存堂本《玉篇》不符,此字當訂正為「⿲𨸏⿳廿𠈌」。
- 𥨟 A02956-006: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穴部》:『𥨟,「穹」的訛字。字見《升菴詩話》卷二。』還原未見,待考。」《中華字海》此字釋義應參照自《漢語大字典》,查《升菴詩話》王少伯〈贈張荆州〉應在卷十不在卷二,《漢語大字典》有誤、《中華字海》沿誤,故《異體字字典》編輯未見。另此字正字或當改為「窮」較為合理,參見楊寶忠《疑難字三考》第 367 頁。
- ※ C06790-003:官網手寫字形左上部件略有失真,關鍵文獻《集韻》述古堂本筆畫曖昧,導致誤判。述古堂本翻刻自明州本,故回溯明州本可見此部件筆畫當為「」(反「臣」或反「𮍌」),非一豎貫穿二橫。此字形實即「燛」字。
- ※ C04489-004:官網字形與正字「㩩 C04489」無異,據關鍵文獻《玉篇》此字當訂正為「⿲扌⿱匕氺頁」。
- ※ C02543-002:官網字形與正字「㝰 C02543」同,據關鍵文獻《集韻》此字當訂正為「⿳宀自」。
- ※ C01881-001: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集韻》不符,「※ C01881-002」字形方與關鍵文獻《集韻》一致。此字關鍵文獻或當改為《廣韻》。
- ※ N00146-004:官網字形與正字「辥 N00146」同,宜合併。
- ※ C07506-001:官網字形與正字「瑹 C07506」同,關鍵文獻《玉篇》亦同,宜合併。
- ※ C06737-002:官網字形略有失真,與正字「焥 C06737」同。據關鍵文獻《正字通》此字當訂正為「⿰火⿱宀⿰夂㔾」。
- 𡧐 A03288-006:官網字形誤植作「𡧐」(與※ A03288-007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唐齊士貟造象記〉、《敦煌俗字譜》引〈中73・647・下-1〉,另參《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引〈唐齊士員造象〉,此字當訂正為「⿱宀」。
- ※ C03053-003:官網字形與「𢒌 C03053-002」同,宜合併。或疑「C03053-002」字从「巿」與「C03053-003」从「市」別,然查關鍵文獻《字彙補》的高清本,「亠」與「巾」間有斷筆,非从「巿」。《中文大辭典》字歸五畫,故亦从「市」不从「巿」,「C03053-002」與「C03053-003」無別矣。
- 𢑁 C03457-001:官網字形誤植作「𢑁」(與※ C03457-002 同)。據關鍵文獻《集韻》、《重訂直音篇》此字當訂正為「⿰弓」。
- ※ C03355-001:官網字形與正字「𢊵 C03355」同,關鍵文獻《字彙補》亦同,宜合併。
- 𢂺 C03106: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玉篇》不符,當作「𢂺」。
- ※ C03106-001:官網字形與正字「𢂺 C03106」同,關鍵文獻《玉篇》亦同,宜合併。
- ※ C06446-002:此手寫字形與正字「𣽌 C064467」差異極微。查關鍵文獻《類篇》,汲古閣本此字正作「𣽌」,宋鈔本解析度不足筆畫略有沾粘,但依稀可辨作「𣽌」,楝亭本、姚刊本(《異體字字典》引用此本)「臼」部件中間二短橫筆訛寫成一筆,以此訛形代表《類篇》收為異體,似有牽強。
- ※ C00479-001:此手寫字形與正字「𠗴 C00479」同,宜合併。
- 𣅆 A01849-008:官網此字形與關鍵文獻澤存堂本《玉篇・日部・𣅆字》、述古堂本《集韻・平聲・之韻》不符。其實此字與「※ A01849-001」本是一字,上半部从「丌」,變形寫作「⿱一八」。推測編輯想呈現「一」與「八」筆畫相黏與不相黏兩種狀況,結果反倒一團混亂適得其反。官網「𣅆 A01849-008」的「一」與「八」筆畫相黏,近於「丌」形,是 CNS 的標準字形,而所列關鍵文獻則不相黏,故謂不符。
- ※ A01849-001:此手寫字形的「一」與「八」筆畫不相黏與關鍵文獻《字彙・日部》不符。建議合併「𣅆 A01849-008」、「※ A01849-001」二字,免添混亂,若真的非要區分不可,需慎選關鍵文獻。
- 𣍡 A01849-009:其實此字與「※ A01849-004」本是一字,上半部从「丌」」。官網「𣍡 A01849-009」的「八」與「月」筆畫不相黏,而「※ A01849-004」的「八」與「月」筆畫相黏,僅以此區分二字,莫知所異。建議合併二字,免添混亂。
- ※ A01849-004:其實此字與「𣍡 A01849-009」本是一字,上半部从「丌」。官網「𣍡 A01849-009」的「八」與「月」筆畫不相黏,而「※ A01849-004」的「八」與「月」筆畫相黏,僅以此區分二字,莫知所異。建議合併二字,免添混亂。
- ※ C04677-001:官網字形誤植作「𢿭」(與正字 C04677 同)。據關鍵文獻《類篇》此字當訂正為「」,从「攴」不从「攵」。
- A01761-022:官網字形左旁作「𦫳」,失真。據關鍵文獻《類篇》此字左旁當作「」,形作「草頭」不作「羊頭」。《教育部異體字典》:「𢼘,形見於《字彙補・攴部》,云:『古施字。』蓋從攴,也聲。」故左旁之「」為「也」之古體。𢼘,《類篇》作「」,左旁之「」為「」之簡省。故此字从「也」不从「𦫳」,作「羊頭」恐有誤導。
- 𤌛 C06768:官網字形與「C06768-001」同,當有一誤。查關鍵文獻《四聲篇海・火部》,字作「𤌂」不作「𤌛」,此字形誤植,當正。
- 𥀐 C08163:官網釋義謂:「膜。見《集韻.平聲.寒韻》。」查《集韻.平聲.寒韻》字形不作「𥀐」,而是作「C08163-001」之形,釋義張冠李戴。此字關鍵文獻當改為《類篇》。
- ※ C08163-002:官網字形與「𥀐 C08163」同,此字當刪。或可改作「⿰龺⿱入皮」,此字形見於《集韻》明州本,與各本《集韻》不同。
- ※ A02917-003:官網說明謂:「◎『※』或為『』。」「」當為「𥤎」之誤植。
- 𥌭 N00302-002:官網字形誤植作「𥌭」(與 N00302-005 同)。據關鍵文獻《字彙》此字當訂正為「⿲目県系」。
- 𧄇 B04167-002: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艹部》:『𧄇,同「蘅」。字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朝鮮本《龍龕》:「𧄇,户庚切。杜~,香草,大草曰社也。」、日本元和本(屬朝鮮本系統)同,字形如《中華字海》無誤。
- 𦦿 A00977-014: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女部》:『𦦿,同「嬰」。字見《字彙補》。』還原未見,待考。」查《字彙補》:「𦦿,於盈切,音嬰。𦦿兒也。」字形如《中華字海》無誤。此字《重刊詳校篇海》、《康熙字典》均收。
- ※ C11227-002:此手寫字形與正字「𦦣 C11227」實在看不出有何差異。查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臼部》多個「臼」旁字中間二短橫筆似乎因掃描解析度不夠導致連成一線,莫非以此為異?另查《題韻直音篇》,這些「臼」旁字中間二短橫筆並不相連,不過此字頭卻訛成「白」旁。
- ※ C15492-001:官網字形左旁原作「卩」,考《重訂直音篇》阜部字,「⻖」均形似「卩」,當予正形。
- ※ C14323-001:官網手寫字形右上作「耳」,失真。查關鍵文獻《龍龕手鑑》,右上作「」,不作「耳」。
- 𩽕 C17464:官網釋義謂:「魚名。見《四聲篇海.魚部》。」查《四聲篇海》字形作「⿰魚⿱𥫗𨾏」,不作「𩽕」,官網關鍵文獻錯誤。此字形應見於《字彙補》,非《四聲篇海》,釋義當正。
- ※ C17464-001:官網字形誤寫作「𩽕」(與正字 C17464 同),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此字當訂正為「⿰魚⿱𥫗𨾏」。
- ※ B02737-003: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人部》:『同「疌」。字見《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龍龕手鑑》中華再造善本(宋刻本)確實未見此字,而朝鮮本、日本元和本(屬朝鮮本系統)卷第五止部均有此字,關鍵文獻《中華字海》釋文脫「朝鮮本」三字。
- ※ B06331-009:官網字形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作「⿱垥」,刻意與 B06331-002 作「𱍀」有別 。但關鍵文獻《中華字海》字形作「𱍀」,謂字見《直音篇》,顯係將 B06331-009 與 B06331-002 視為一字,不作區分。宜將關鍵文獻《中華字海》刪去,免生牴觸。
- ※ B05542-002:官網字形左旁原作「卩」,考《重訂直音篇》阜部字,「⻖」均形似「卩」,當予正形。
- A02946-040:官網字形據關鍵文獻《中華字海》、《廣碑別字》引〈魏李挺墓誌〉右半作「⿱白㐱」。查證〈魏李挺墓誌〉拓本共兩處「」字,右半均作「⿱㒵彡」,不作「⿱白㐱」。此俗體部件應由「㣎」字省去中段豎勾而來,關鍵文獻《中華字海》、《廣碑別字》字形均失真,據拓本修正。
- ※ A00360-014:官網說明謂:「形見《中華字海・刂部》:『同「剜」。字見朝鮮本《龍龕》。』還原未見,待考。」查朝鮮本《龍龕》:「𠞚,烏官切。刻削也。,同上,省。〔𫝆増〕。剜,𫝆。」字形如《中華字海》左上作「」,日本元和本(屬朝鮮本系統)字形則左上作「夕」不作「」。此字與「 C00601-001」應同為一字,C00601-001的關鍵文獻為《四聲篇海》成化本,而萬曆乙亥本:「,一切。刻削也。省。」字形即與 A00360-014 同。
- ※ A00262-004:官網手寫字形右旁中段作「广」,失真。查關鍵文獻《佛教難字字典》,右旁中段作「厂」,官網手寫字形多了「一點」。
- ※ C02317-002:官網使用的關鍵文獻《龍龕手鑑》四部叢刊本,字形似乎有些奇怪。查證了三版高清的《龍龕手鑑》書影:中華再造善本(宋刻本)、朝鮮本、日本元和本(屬朝鮮本系統),字形均作「⿰女⿱令用」。《中華字海》、《漢字海》則作「⿰女⿱今用」。
- ※ C15462-002:官網字形左旁原作「卩」,考《重訂直音篇》阜部字,「⻖」均形似「卩」,當予正形。
- ※ A01030-016:此字與「A00518-003-1」同為一字,出〈脩華嶽碑〉,即「𠴅」字,宜統為一形。《漢語大字典》與《隸辨》看法不同,一邊認為是「容」字異體;一邊認為是「否」字異體。
- ※ C18384-006:官網字形與「觮 C18384-001」極為接近,官方編輯應該是想呈現「⿱夕一」與「彑」的微小差異。竊以為這只是關鍵文獻《康熙字典》不同刻工的刻字風格問題,況《異體字典》「彔」字下並未收有這樣的異體,似無區分之必要。查《康熙字典》道光校改本作「C18384-006」,武英殿刻本則作「C18384-001」,顯見同為一字,只是刻工問題。
- ※ C18384-007:官網字形與「龣 C18384」極為接近,官方編輯應該是想呈現「⿱夕一」與「彑」的微小差異。竊以為這只是關鍵文獻《康熙字典》不同刻工的刻字風格問題,況《異體字典》「彔」字下並未收有這樣的異體,似無區分之必要。
- ※ A03466-022:官網字形左半作「⿱䒑并」,失真。查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成化本由於轉黑白影像關係讓官方編輯誤判筆畫,對照全彩萬曆乙亥本、己丑本後即可清楚確認該字左半實作「茾」,即與「 A03466-025」同。此字大誤當刪,關鍵文獻宜併入 A03466-025 之下。
- A03590-008: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佛教難字字典》字形,下半當是「樂」的減省俗體「乐」字。首畫橫筆較短,豎筆帶勾,官網字形失準。
- B00674-004: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B00674-007 同),據關鍵文獻《玉篇》、《集韻》、《字學三正》此字當訂正為「」。
- 𥦡 A00302-002:官網研訂說明云:「……,未有作『𥦡』者。」查《隷釋》上海𣹢芬樓景印固安劉氏藏明萬曆刊本,卷第五「鿄相孔耽神祠𥓓」即作「𥦡」,可為補充。
- ※ A02940-033:官網手寫字形略有失真,導致釋義內容充滿疑問。查關鍵文獻《中華字海》字形作「」即與 B01790-002 同形,釋義內容宜修訂並修正字形。
- ※ A00007-002:官網將「二 A00049」與「𠄞 A00007-002」視為「異字而同形」,收作一字,釋義內容並列二者音義,並標示互為異體。雖於傳統紙本意義上來說無誤,但「二」與「𠄞(上)」電腦標準字形各有編碼,既為網路上的現代化數位版本,宜將釋義拆開來分作二字處理。
- ※ B05702-003:官網字形左上作「⿱氺氺」,失真。《中華字海》、《漢字海》此字左上作「⿱氺⺌」亦皆失真。查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成化本字跡模糊難以確認筆畫,但對照萬曆乙亥本、己丑本後即可清楚確認該字左上實作「炎」,《異體字典》、《中華字海》、《漢字海》字頭均誤,當據正。
- A04182-089: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B00862-002 同,嵊的異體),據關鍵文獻《中華字海》此字當訂正為「」。
- 𫻚 A01464-052:查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元鑒墓誌〉字形左上作「土」不作「士」,與 A01464-016 同,官網所列關鍵文獻似不確。《廣碑別字》引〈魏元鑒墓誌〉則字形曖昧,兩橫畫幾乎等長,難辨土士。《中華字海》:「𫻚,同『懿』。字见汉《张迁碑》。」查《碑別字新編》引〈漢張遷碑〉字形左上作「士」,與此字字形合,關鍵文獻或當改列《碑別字新編》引〈漢張遷碑〉。
- A01464-066: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2065-025 同,歡的異體),據關鍵文獻《漢語大字典》引明黃道周《許太夫人張秊伯母傳》此字當訂正為「𡤵」。
- A01428-008:官網字形中段作「大」略有失真。關鍵文獻《隸辨》引〈夏承碑〉中段作「」,元刊《玉篇》翠巖精舍本、南山書院本、圓沙書院本上段从「艹」,中段均作「𠔀」(與「」同)。
- A01424-033:官網字形略有失真。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隋杜夫人鄭善妃墓誌〉正作此形,《漢字海》字形則多了一撇,歸十四畫,有誤。不過查證〈隋杜夫人鄭善妃墓誌〉拓本,此字中段「必」少去最右邊一點,下段作「乂」不作「又」,故《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均有失誤。
- A01424-043:官網所列關鍵文獻有誤。《宋元以來俗字譜》引〈通俗小說〉字形作「」(A01424-028)不作「」(A01424-043),關鍵文獻當改作「引〈三國志平話〉等」為是。
- A01419-006:官網字形右上作「⺜」略有失真。關鍵文獻《龍龕手鑑》、《重訂直音篇》右上均作「日」。
- 𨇊 C14115:官網不錄異體字而釋義作「超走也。見《字彙補・足部》。」然查《字彙補》字作「𨇕」不作「𨇊」,釋義不確。宜增補異體字「𨇕」,修訂釋義。
- A01405-004:官網字形中段作「石」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集韻》述古堂本,字形中段當作「右」。另查證五個主要版本的《集韻》:楝亭本、明州本、述古堂本(《異體字字典》引用此本)、潭州本、金州本,此例僅述古堂本將「草頭」訛寫作「羊頭」,似無特別收錄此訛形之必要。
- 𢝐 B01150-030:官網字形誤植作「𢝐」(與 B01150-037 同),據關鍵文獻《集韻》,字形當作「𢕆」。另並列之關鍵文獻《康熙字典》字形作「𢝐」,與《集韻》有異,當移至 B01150-037 的《重訂直音篇》之下。
- A01390-018-2:官網字形右上作「⿱右石」疑似失真。關鍵文獻《四聲篇海》成化本字跡模糊,難辨是「石」是「右」,查證《四聲篇海》萬曆乙亥本、己丑本字形右上俱作「⿱右右」,又查《龍龕手鏡》朝鮮本亦作「右」不作「石」,《中華字海》、《漢字海》據《龍龕》收字故亦作「右」,宜再詳考、修正。
- A01401-006:官網字形作「羊頭」。「慈」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
- 䏞 C10877:官網字形有誤,與 C10877-001 同,此字形的失誤源自於全字庫 CNS 標準的字形失當。C10877 的關鍵文獻為《集韻》,查證五個主要版本的《集韻》:楝亭本、明州本、述古堂本(《異體字字典》引用此本)、潭州本、金州本,字形幾乎都从「末」,只有明州本與述古堂本較為曖昧,兩橫筆幾乎等長(明州本較像「未」,述古堂本較像「末」)。此字歸在第十三末韻的末小韻,字形聲符當从「末」不从「未」,《異體字字典》字形明顯錯了,或者該說對應於 U+43DE 的 CNS T5-2B33 字形明顯錯了。C10877-001 的手寫字形見於《類篇》,查證四個主要版本的《類篇》:汲古閣本、楝亭本、姚刊本(《異體字字典》引用此本)、宋鈔本,字形確實都从「未」,可是莫葛切與《集韻》音同,當从「末」不从「未」,可見《類篇》的字形是個訛字。CNS 將這個訛形定為 U+43DE 顯係失當,卻將原本《集韻》的正形對應於 U+2669C 的 CNS T15-2D2D,這是導致錯亂的源頭。
- A01385-009:官網字形略有失真。關鍵文獻《漢隸字源》字形上部應是从「𨊢」,中豎筆與「厶」不宜連筆,宜略作修正。
- A02993-004:官網字形作「羊頭」。「第」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
- A01358-002:官網字形作「羊頭」。「弟」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
- 𪙁 N00098-002:官網字形誤作「𪙁」形,與 N00098-005 同,據關鍵文獻《字彙》新增補充字「⿰齒查」對應 N00098-002,而「𪙁」改對應至 N00098-005。
- A01302-016:官網字形依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右半中間作「」形。查〈漢夏承碑〉拓本四處「德」字,前兩處右半中間作「十」,後兩處「十」的左邊似乎多了一個相黏的豎點,或疑為石刻的缺損所致。《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俱作「十」形。
- A01293-039:官網字形作「羊頭」。「從」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
- A01293-036:官網字形作「羊頭」。「從」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中華字海》、《漢字海》字形均作「草頭」。
- A01293-029:官網字形作「羊頭」。「從」多有作「草頭」的俗字,未有作「羊頭」者,宜正形作「草頭」。《中華字海》、《漢字海》字形均作「草頭」。
- N00267-001:關鍵文獻《六朝別字記新編》,與「(A01279-006)」同,關鍵文獻當有誤。
- A01266-059:官網字形右下誤作「糸」,與「(A01266-016)」同。據關鍵文獻《六朝別字記新編》右下改作「系」。查〈始興忠武王蕭憺碑〉拓本,右下作「糸」,關鍵文獻似有誤,此字頭或當刪。
- A01266-015:官網字形失真,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筆畫略有曖昧導致誤判,《廣碑別字》不誤。據〈漢孔宙碑〉拓本修正。
- A01251-004: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及《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字形與〈魏歧法起造象記〉石碑照片均有差異,似都失真。石碑有多處「佛弟子」之署名,「弟」字字形多有差異,粗看約有三形:其一作「⿱䒑𢎨」,《漢字海》字頭便作此形。另一形作「⿳䒑口⿻𰆊丿」,官網字形與此接近但不同。再一形略去「口」省作「⿳䒑⿻𰆊丿」。
- A01251-007:官網字形誤作「羊頭」,據〈魏王夫人元華光墓誌〉拓本修正作「草頭」。
- A01233-009:官網字形作「羊頭」,宜正形作「草頭」。查〈唐房君夫人耿氏墓誌〉拓本,通篇「草頭」字均似「羊頭」。
- A01185-006:官網字形略失真,據關鍵文獻《類篇》、《中華字海》修正。
- A01185-006:官網字形作「羊頭」,手寫字形「草頭」近似「羊頭」,宜正形作「草頭」。見於《中華字海》、《漢字海》。
- A01192-006:官網字形略失真,據關鍵文獻《類篇》修正作「爪頭」。
- A01192-007:官網字形略失真,第一筆作「橫畫」不作「撇」,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修正。
- 𮎨 A01158-011:關鍵文獻《中國書法大字典》手寫字形「草頭」近似「羊頭」,宜正形作「草頭」。此字即「𮎨」(U+2E3A8),「巷」的俗體字,字見於《大正藏・北山録》:「文宣請爲戒師。掩面布髮令蹈。迺受降君之敬罄矣。天保中國
十統。以上爲大統也。〔注〕降音古𮎨反。謂降君父之尊行師資之敬也。」按:「降」,《廣韻・絳韻》正作「古巷切」。
- [⿱田⿲丿山巳] A04683-010: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字形略有失真,《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字形較近於原碑,據〈北魏孝文弔比干墓文〉拓本圖片修正。
- [⿳艹⿻王丿匕] A01153-011:官網字形略有失真作「羊頭」,據關鍵文獻《佛教難字字典》修正作「草頭」。
- [⿱山𣣱] A01124-003: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C02957-001 同(𡽂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訂正。
A01116-025:官網有誤,字形與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引〈魏元順墓誌〉不符。〈魏元順墓誌〉字形作「」與 A03904-005 同,此字則見於《廣碑別字》引〈唐張才墓誌〉,關鍵文獻當修正。
- 𪨦 A01101-004: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此字 U+2AA26(TC-2A6B) 已有收錄,據關鍵文獻《正字通》修正。
- [⿱𢎚口] A01079-004:官網字形與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引〈魏樂安王元緒墓誌〉似有差異(與《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亦不同),據拓本圖片修正。
- [⿸屵⿱㐱] A01045-014:官網字形誤植作「」(巖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集韻》訂正。
- A01048-026:官網字形似乎略有失真,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模糊,《廣碑別字》則多一畫,據拓本圖片修正右下从「」。
- A01048-034:官網字形略有失真,从「冖」多一畫,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改从「乛」。
- A00194-015:官網字形誤作「」形,从「夂」十一畫。據關鍵文獻《佛教難字字典》改从「攵」形。
- 𠶷 A00620-003:「𠶷」為「(億)」的異體字,疑非「啻」的異體。《中文大辭典》「啻」字下,〈魯峻碑〉字形亦作「𠶷」。不過〈魯峻碑〉「永傳𠶷齡,㬇矣旳旳」《隸辨》謂「碑蓋以𠶷為(億)」,所以《中文大辭典》很可能是錯放字頭,把「𠶷」的碑形誤植於隔壁的「啻」字下。《中國書法大字典》是否有類似失誤?由於圖片模糊未敢確定。
- 𡊊 A00778-010:官網字形原从「㠯」,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改作「𡊊」。
- 𱁂 A00815-010:官網字形左上原作「卩」,考《重訂直音篇》阜部字,「⻖」均形似「卩」,當予正形。
- A00815-011:官網字形左上原作「卩」,考《重訂直音篇》阜部字,「⻖」均形似「卩」,當予正形。
- A00823-019: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誤將〈周神智造像〉、〈齊李琮墓誌銘〉弄反,此字當為引〈周神智造像〉(據《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及〈齊李琮墓誌銘〉拓片判定)。
- A00872-007:官網字形失真,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及《廣碑別字》訂正。
- 𡣬 A00929-002:官網字形誤植作「」(媦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訂正。
- A00970-001:官網字形誤植作「」(𡡐的異體),據關鍵文獻《中文大辭典》訂正。
- A00974-005:官網字形誤植作「」(㜩的異體),據關鍵文獻《廣韻》訂正。
- A00974-006: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74-005 錯位),據關鍵文獻《四聲篇海》、《字彙》訂正。
- A00976-011: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76-022 錯位),據關鍵文獻《五經文字》、《廣韻》訂正。
- A00976-022: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76-011 錯位且字形失真),據關鍵文獻《字學三正》訂正。
- A00985-002:官網字形誤植作「」(與 A00985-001 錯位),據關鍵文獻《隸辨》引〈曹全碑〉訂正。
- 廾 A01238-002:關鍵文獻《漢語大字典・十部》字頭作「卄」,不作「廾」。此文獻宜移至A01238-001「卄」字之下。
- A01472-017: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集韻》原字形修正。
- A01932-008:查〈董美人墓誌銘〉碑文拓本,並無此字,僅有一處相近作「出事𭩮」。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疑有誤。
- A02053-010:〈魏元保洛墓誌〉原刻字形似作[⿰氵⿱入](模糊未敢確認),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字形略草,官網字形形同簡體偏旁「讠」,應誤。
- 𤽄 A02183-013:官網字形誤作「」形,與 A02183-007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修正。
- A02204-010:官網字形誤作「」形,與 A02204-009 同,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中華字海》訂正。
- A02330-015:官網字形「糸」右方多了一點,據關鍵文獻《碑別字新編》修正。
- 𢨙 A02440-001:查《中文大辭典》似無此字頭而有「𤐦」字,關鍵文獻或當為《大漢和辭典》。
- A02666-014:官網字形誤作「」形,只有六畫,據關鍵文獻《漢隸字源》訂正。
- A02886-006:官網字形誤作「祐」形,據關鍵文獻《隸辨》訂正。
- A02890-014:官網字形誤作「𥛠」形,與 A02890-003 同,據關鍵文獻《金石文字辨異》訂正。
- A03335-001:官網字形誤作「」形,只有十一畫,據關鍵文獻《隸辨》訂正。
- A03503-052:官網字形誤作「」形,與 A03503-014 同,據關鍵文獻《偏類碑別字》、《佛教難字字典》訂正。
- A04103-015:官網字形誤作「𮝻」形,只有十四畫,據關鍵文獻《隸辨》訂正。
- A04251-003:官網字形誤作「」形,與 A04251-005 同,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鑑》訂正。
- A04251-005:各主要版本《龍龕手鑑》或作「釀」或作「」,未見此形,唯早稻田大學藏本作此形。
- A04791-005:官網字形誤作「」形,與 A04791-002 同,據關鍵文獻《重訂直音篇》訂正。
- 𪝌 C02222-003:官網字形誤作「」形(傋的異體),據關鍵文獻《龍龕手鏡》、《中華字海》訂正。
- 𦭝 C08274-001:官網字形依《集韻》从艸頭作「」。《集韻》誤,當从羊頭作「𦭝」。關鍵文獻《隸辨》、《中文大辭典》均作羊頭,不誤。
- C13287-011:各版《集韻》作「𤔭」,唯述古堂本作此形,疑誤。
- 𪒀 N00008-005:此字為「 𪒋」的異體,非「髴」之異體,應從「髴 N00008」之異體表列中刪除。
- A00763-017: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朝鮮本《龍龕》修正。
- A00823-091:官網字形略有失真,據關鍵文獻《中華字海》修正。
- 𠀑 A00849-027-3:官網字形誤作「(而)」形,多一畫,據關鍵文獻《中華字海》、《漢語大字典》訂正。
- B00237-014:《中華字海》誤作「」形,多一點十二畫,據朝鮮本《龍龕》訂正。
- 姑 A00904:釋義「5. 姓。如春秋時越國有姑浮」。有誤,當刪(錯誤或許來自《康熙字典》)。《左傳・定公十四年》:「靈姑浮以戈擊闔盧」,杜注云:「姑浮,越大夫也。」據《古今萬姓統譜》、《古今姓氏書辯證》靈姑浮為「靈」姓;《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國姓氏辭典》則謂「靈姑」為罕見複姓,皆不謂「姑」姓。
- 鋄 B05346:釋義「《文選・張衡・東京賦》:金鋄鏤錫。」據《文選》「錫」當作「鍚」。
- 𡻘 C02895:釋義「山嶽。見《字彙・山部》。」此錯誤是據《康熙字典》而來。《慈悲道場懺法》卷四:「十八獄王:一曰迦延,典泥犁獄。……九名惡生,典𡻘山獄。……」此實指十八地獄第九「𡻘山獄」,「典」為動詞,掌管之意。《康熙字典》誤將「典」字併入卷名〈大懺〉導致誤解,《字彙》、《重刊詳校篇海》則不誤。
【註①】在辭典中若使用了「全宋體」的補充漢字,我一律標示為紅字,以提醒使用者注意。這些補充漢字並非 Unicode 官方訂定的通用標準,故於論文、著作一類的正式場合引用辭典內容時,請特別小心處理、標註,以免參閱者看不見該補充漢字。
實在是太震撼了,非常感謝!!
回覆刪除呵呵!不客氣。
刪除WFG:
回覆刪除阿文整天沉浸在《臺語字詞海》的整編當中,真是挺累的——專注個三個小時,已是頭昏眼花。
過午,也只得去菜園除除草。
把那個「一萬三千多個手寫字形字頭」,丟來給阿文吧!
至少可以先作「拆分、倉頡碼」處理!
就當成點心吧!
舊年尾,新年頭。
祝‥
平安喜樂!
太好了!感謝阿文兄,這真是今年的最後一天收到的最好大禮。我整理一下,星期一給您發過去,要勞煩阿文兄再度為「部件檢索」幫忙了,多謝!
刪除WFG‥
回覆刪除花了四十天的工夫(初一到初五,每天還是努力整修),終於解決了《手寫字形》;本想進一步,優化那「十七萬字」的拆分,奈何一早起來,開了電腦,看到電腦螢幕,作業沒多久,眼睛又開始「目油直直流」,只好投降,躺到床上,閉上眼睛,結果,又睡了一小時。
佛謂‥「眼以眠為食。」
想要「養眼」(養護眼睛),還是得「休息多休息」。
打字時,還可以「閉眼」不看螢幕,要「比對字形」,就得用眼睛看呀——
想想這「傷眼費神」的事,還是暫且擱下——蓋急也急不得呀!
接下來的工作,就留給你,慢慢磨吧!(阿文還有一萬五千筆台語詞條,等者整修;還有「收集不完」的「臺灣俗語」……)
也只能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傻瓜」,願意投入這項「漢文字大工程」啦!
◇手寫字形.7z(手寫字形.xlsx + 漢字拆分與倉頡.xlsx)
https://onedrive.live.com/?id=3AB1CB8A20E303FE%218861&cid=3AB1CB8A20E303FE
※Excel工作表,缺點是‥得「點選字型」,才能顯示字形,
故有些欄中,看不到字,未必是沒有輸入「拆分碼」;
有些則是核對出既有字的,也就沒再進一步去拆分。
※利用「倉頡碼」排序,也就能方便比對相同碼的字形,是否有重複收錄。
※打「★」的,就是「不好拆分、拆分不好」的字——
缺乏構字部件,也只能拆得離離落落,不甚滿意。
阿文兄辛苦了!萬分感謝。
刪除稍微統計了一下,還原率約是 33%,也就是有 1/3 的手寫字形已被收錄可以還原,另外九千多字就必須加入補充字。我會找時間把可還原的四千六百字再複驗一次,確保對應沒有錯誤,然後再將剩下的字重新編碼,加入補充字之中。
我應該與阿文兄同年,眼睛跟同儕相比算是好的,不過畢竟是年紀到了,近日飛蚊啦、老花啦、酸澀啦一樣也沒少。常常自開玩笑地跟菩薩默禱:菩薩啊!請再多給我一些時間啦,讓我再多做一點事吧,呵呵!
初步完成《漢字多樣檢索》——予有興趣,從事「文字工作」者分享!
回覆刪除《論語.衛靈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會「製造工具」,也要懂得「運用工具」。
能「善用」這《漢字多樣檢索》,對於作業,誠有無比助益!
◎潘文良《漢字多樣檢索》。2022.02.11.五 21:38:51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938636
阿文兄總是我的救火隊,做不下去時找您就對了,呵呵!
刪除再次感謝。
感謝WFG兄提供這麽好的工具。我隨便查了一下,看到有的字形好像不對,例如“漢”字,能否請WFG兄檢查一下?
回覆刪除不客氣!我檢查了一遍,看不出「漢」的字形有任何問題。能否請您更具體指出問題在什麼地方,才能方便我查證。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截圖上傳到圖床或雲盤,再將連結貼在這裡,這樣討論起來會比較明確,感謝您!
刪除感謝您的跟進。我是用Goldendict查看,我發現不同版本的G會顯示不同情況,昨天以前我用的G不是最新版,顯示的問題就是“漢”的異體,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今天我換了最新版的G,原先那些不正確的異體變成了方框,我安裝了您的全宋體,難道還需要安裝別的字體嗎?
刪除不好意思,經過檢查,我發現我沒有安裝FSung-X,安裝好之後,一切正常了。給您添亂了,真對不起。再次感謝您的貢獻!
刪除喔!解決了。沒關係,解決了就好,呵呵!
刪除𢻻、𣀳、𠈻、𠌋、𠌢、[X-A00414-003]
回覆刪除標籤有意外
已訂正,感謝指正。可能邊做邊打瞌睡,不小心誤刪了東西,呵呵!
刪除“𢝐”字條,其中一組重複。而且組中“𢝐”字重出。
回覆刪除在原書“愆”字條,“𢝐”出現兩次,不知是錯誤,還是應該代表另外字形。
嗯,官方編輯失誤了。B01150-030 關鍵文獻為《集韻》,字形當作「𢕆」而不作「𢝐」,但關鍵文件又並列《康熙字典》與《漢語大字典》,後二者字形作「𢝐」與《集韻》有異,此其失誤也。
刪除簡單說:B01150-030 字形當作「𢕆」,關鍵文獻為《集韻》;B01150-037 字形當作「𢝐」,關鍵文獻為《重訂直音篇》、《康熙字典》與《漢語大字典》。我會直接訂正,並記錄於勘誤,提供給官方參考。
更正:關鍵文件《漢語大字典・彳部》應該無誤,僅《康熙字典》須移動。
刪除麻烦作者能否改一下您这些mdx作品的字体设定方式?目前好像都是把style都内置在mdx中了,会导致排在该词典后面的词典字体也变成明体等字体,影响其他词典的显示。先行谢过!!如有冒犯,敬请谅解~
回覆刪除您好,並非把 style 内置就會影響其他辭典,我使用 MDict 似乎沒遇到您說的問題,估計您又是使用 GoldenDict 之類的辭典軟件吧!很可能是軟件沒把各個辭典的空間隔離好才造成這個現象。我沒有使用 GoldenDict 之類的辭典軟件,也不打算使用,所以很抱歉,沒法針對 GoldenDict 之類的軟件特性去做研究、調整,請您見諒。
刪除ok 了解了,我自己先研究下吧。
刪除这部作品的下载链接还是初版吗?还没有同步更新这些订正的错误是吗?
回覆刪除是的,下載連結還是初版,通常我會累積一段時間(可能數月到數年)的勘誤、訂正才會更新,不會那麼頻繁地更動。畢竟這些勘誤是需要長時間的核對、查證才能一一發現,非一二日之功便能點石成金、臻至完美的。
刪除好的明白,谢谢~~
刪除上字條:二4E8C 該是 𠄞2011E。
回覆刪除多謝指正。您說的沒錯,不過《異體字典》將此二字當作「異字而同形」,收作一字,這也是我當初為何這樣處理的原因,如果改用 2011E,反而與其釋義內容不符了。
刪除唯有官方做出修訂,此一情況才有完解。我先記錄在勘誤裡,寄望官方能看到並修訂;至於 mdx,我先多加一條跳轉連結,把 2011E 跳到 4E8C,算是應急的變通處理。
努力了好一陣子,終於把落在15字面的《異體字典》字頭清理完了,拆分數據有缺漏部件的予以補齊,有錯誤的予以訂正,並做了最小拆分的優化。同時整併了三百多組重複的收字,讓這些位在不同字典中差點錯身而過的字重新再關聯起來。後續就剩下位於16字面的一萬四千多字尚待清理了,今年一整年還有得忙,呵呵!我預計清明連假過後就會把現有的局部修訂成果做第一次的更新發布,包含字型、部件檢索及異體字索引字典,請留意更新訊息。
好極了。期待更新。
回覆刪除已發布更新。
刪除现在新版的zip文件里不含mdd了吗?只有mdx?原来旧版的mdd文件还需要吗?
回覆刪除抱歉!我忘了放進去了,呵呵!mdd 沒變動,用舊的即可。已經重新上傳,感謝提醒。
刪除图片地址: https://postimg.cc/NKfdJ6PX
回覆刪除^不知道为什么用這個索引字典來查字,查得後點擊字號連結自動跳轉至官方頁面后就出现这个显示模式, 选择了也没用一直停留在这里
這個應該是您的瀏覽器與官方網站的相容性問題,與辭典無關,請試著直接用瀏覽器連至官方網站查詢看看。官網應該是用 cookies 來記錄顯示模式,是不是您的瀏覽器禁止了 cookies 導致?或是換用不同的瀏覽器試試看。
刪除谢谢W大. 我是在欧路词典里尝试打开的发现不行; 之后用MDict尝试同样的操作却可行, 直接用chrome浏览器正常访问网站也没问题。
刪除欧路词典截图: https://postimg.cc/B8vXFQyK
那就是歐陸詞典的相容性問題了。抱歉!我沒使用過這個軟件,沒辦法給您什麼建議了。
刪除我現在換成了GoldenDict詞典了還有也在MDict裡嘗試了點擊字號鏈接, 發現點擊後它們都會打開外部瀏覽器跳轉至官方頁面. 想問有辦法使字號鏈接使用詞典的內嵌瀏覽器跳轉至官方頁面嗎, 這樣可以直接在詞典本頁裡瀏覽比較方便
刪除打開外部的瀏覽器是我刻意的設定,因為經常需要同時參照 mdx 內容及官方網頁,若是直接在詞典本頁裡瀏覽就必須前、後頁切換,對照甚不方便。
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C04777-010 (補充)
似應即
𠅽(B區U+2017D)
感謝指正。您說的沒錯,此二字重複,補充字應當註銷。
刪除